[发明专利]一种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3782.1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1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邢怀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怀强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P1/14;A61K35/5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肾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肾虚的概念及其与亚健康的联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这就是肾虚。目前社会上常说的“肾虚”, 如遗精、阳瘘、早泄、性冷淡、不育、不孕等,实际上是狭义的肾虚。广义上的肾虚包括一系列的全身症状。中医所说的肾虚和西医认可的亚健康状态颇有相似之处。其一,多数肾虚的病人和亚健康病人在就诊时无法区分,它们有症状的相似性。其二,它们的定义都很抽象,都是以一堆症状来确定。不同点是,肾虚的概念由来已久,一些器质性疾病往往也列入其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本中药组合物具有益气补肾,化瘀、清热、泻浊的功效,改善肾虚疗效好,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红参8-12、麦冬14-16、五味子8-12、熟地黄14-16、当归11-13、熟附片11-13、淮山药18-22、黄芪14-16、雪莲花4-6、蛇蜕4-6、海篷子7-9、车前子7-8、甘松9-11。
所述的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红参10、麦冬15、五味子10、熟地黄15、当归12、熟附片12、淮山药20、黄芪15、雪莲花5、蛇蜕5、海篷子8、车前子7、甘松10。
制备方法:
用法与用量:每日一剂,每剂药煎水两次,每次煎之前用400-500毫升温开水浸泡30-40分钟, 置武火上煎开,再以文火煎30分钟左右,将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二次餐后半小时内温服。连续用药2-3个月,效果好。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用于具有补肾功效,本中药组合物具有益气、补肾、益精的功效,改善肾虚症状疗效好,无任何毒副作用,同时兼有疗肾、护肾,养肾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补肾益精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g)为:
红参10、麦冬15、五味子10、熟地黄15、当归12、熟附片12、淮山药20、黄芪15、雪莲花5、蛇蜕5、海篷子8、车前子7、甘松10。
用法与用量:每日一剂,每剂药煎水两次,每次煎之前用400-500毫升温开水浸泡30-40分钟, 置武火上煎开,再以文火煎30分钟左右,将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二次餐后半小时内温服。连续用药2-3个月。
典型病例
张女士 近1年来, 总是感到疲惫不堪,吃不香、睡不稳,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失眠多梦、心情烦躁、腰酸膝软、手足心热、耳鸣头晕等症状。 她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诊治。当医生告诉她“肾虚”的诊断结果,吃了一些补肾的西药,效果不是很好,后再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煎水服用,每日一剂,每剂药煎水两次,每次煎之前用500-600毫升温开水浸泡30-40分钟, 置武火上煎开,再以文火煎30分钟左右,将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二次餐后半小时内温服。连续用药2个月,临床治愈;
钱某,男,55岁, 2007年8月4日来诊所,主诉: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风、腹泻、身体浮肿、性欲低下等症状等。 服了不少西药,效果不明显,后改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按要求煎水服用,每日1剂,分二次餐后半小时内温服,连续服用3个月,治愈。
吴某 女 47岁 近2年来,头发脱落厉害,常感到疲劳,食欲不正,精力不集中,时常腰疼,医生建议要多休息,不能太疲劳,调整心态,稍有起色,但是还是常感到疲劳,后来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连服2个月,掉发明显减少,食欲大增,精力明显好转,继续服20剂,巩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怀强,未经邢怀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37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