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判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3233.4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2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袁黎;刘汉龙;李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段 行人 信号灯 设置 判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判定方法,属于道路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行人交通是近距离出行最常用的方式,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动车、非机动车相比,行人是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组成部分,是交通活动中的弱者,当行人和车流发生事故时,受害者的往往是行人。为了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是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道路畅通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国内对信号设置方面的大部分研究多以机动车为主要考虑因素,大多忽视了行人的交通需求,导致行人违章穿越道路,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合理的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能有效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减少车辆和行人的延误,降低交通事故率的发生;但行人过街信号灯如果设置不当,则会违背驾驶者和行人的期望,影响交通流的正常运行,增加事故率的发生。因此,行人过街信号灯的合理设置至关重要。
以往的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主要是离散因素的方法,如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制定了以行人流量、机动车流量、交通事故、行人可穿越间隙数等设置依据;国内主要以交通效率、通行能力、交通延误、行人流量等离散的方法,我国《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2006)及《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设置规范》(2009)中提出了基于高峰小时流量、12小时流量、行人高峰小时流量及连续8小时流量的路段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依据,该方法只需满足其中某一个特定的因素考虑设置路段人行过街信号灯;而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的设置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问题,如道路条件、车辆的组成、行人需求、几何条件等因素,仅凭经验或依赖一个单一的指标不能满足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因此如果能寻找一种方法,既能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又能体现实际的道路交通状况,则可显著提高判定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方法的效率和可信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判定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在相应路段上合理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以提高路段交通安全性能和通行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判定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提取待设置信号灯的路段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路段的道路特征参数、交通流量参数和交通环境参数;
步骤2:基于集聚模型建立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依据模型,即
其中,W为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依据值,P为行人穿越路段的高峰小时当量流量,V为路段双向高峰小时当量车流量,L为路段宽度,S为车辆85%的行车速度,K为调整系数,EEF为交通环境影响因子,是所提取的参数的乘积,即
EEF=SF·GF·VF·LUF·AF (2)
其中,SF为路段所处的行人特征影响因子,GF为坡度影响因子,VF为停车视距影响因子,LUF为土地利用特征影响因子,AF为历史事故数据影响因子;
步骤3:根据不同路段所对应的情况,依据调查统计数据确定式(1)和式(2)上各变量的取值,计算出该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灯依据值W;
步骤4:指定对应的路段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的阈值W0,当步骤(3)中所述的某路段选择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的依据值W大于该阈值W0时,则该路段需要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当小于该阈值W0时,则不需要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阈值W0选定为100分值。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的路段的道路特征参数包括:路段宽度,坡度,停车视距,85%的行车速度;交通流量参数包括:路段双向交通流量,行人流量;交通环境参数包括:路段所处的行人特征,土地利用特征,历史事故数据。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32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