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达比加群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血栓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7411.2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4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浩;周长岭;戴娟;吕英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徐浩 |
主分类号: | C07D401/12 | 分类号: | C07D401/12;C07D493/04;A61P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血栓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类非肤类的抗凝血酶抑制剂、它们的制备方法以及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和抗血栓的作用。
背景技术
在西方社会,血栓栓塞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血凝的过度表达。血栓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解、激活过程中产生凝血因子,生成的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酶抑制剂是以一定的凝血因子或凝血酶为目标,通过以抑制或破坏凝血酶的凝血活性,从而破坏凝血的某些过程,抑制血液凝固以及阻断血栓形成。
凝血酶抑制剂发挥凝血作用是因为它与凝血酶里面的纤维蛋白上面特异位点形成特定的结合,阻止了酶解纤维蛋白原的酶解过程,在酶解过程的最后一步过程中阻断凝血瀑布网络,抑制血栓形成。而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主要利用的是与抗凝血酶本身相结合,从而使得凝血酶失活或者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它依赖于抗凝血酶才发挥抗凝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则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本身,抑制它的活性,而且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是依赖于凝血酶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服用剂量。
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含有苯并咪唑和苄基脒结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属于达比加群前体药物,是一种非肽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出来的,是继华法林普及之后50年来首个上市的新类别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于2008年4月在德国和英国率先上市,是成功开发的、具有多种特点的新型抗凝血药物。
达比加群酯口服后,经胃肠的吸收,在体内水解成为具有直接的抗凝血活性达比加群双前药。达比加群双前药结合凝血酶,纤维蛋白上的特异性的结合位点,从而防止纤维蛋白的裂解,阻断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中的最后一步反应,从发挥可逆的抗凝作用。
目前公开的达比加群酯的专利申请包括WO2012130834,WO2013150545,WO2013144903。
虽然已公开了一系列凝血酶抑制剂,但仍需要开发新的以及具有更好药效的药物,基于此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系列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类通式I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其中R1为甲基,乙基,丙基等烷基;R2为氢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等烷基;R3为烷氧基或链状、环状醚氧基,如等基团。以上化合物如果含有手性碳原子的,不仅限于如何一个构型。
通式I化合物可用下列方法制备:
其中R1,R2和R3的定义同前所述。
由化合物II和氯甲酸酯制备化合物I时,可选用的溶剂有四氢吠喃、丙酮、二氯甲烷、乙睛、四氢吠喃与水的混合溶剂或丙酮与水的混合溶剂;优选四氢吠喃与三乙胺的混合溶剂。
药理实验显示,本发明的化合物不仅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达到抗血栓目的,而且对ADP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抗血栓效果。因此,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其它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
本发明的化合物I,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也具有与化合物I同样的药理疗效,其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优选为通式I化合物与下列酸形成的盐:盐酸、氢溴酸、硫酸、碳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磷酸、乳酸、丙酮酸、乙酸、马来酸、甲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治疗通式I化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这种药物组合物还可以是含有治疗有效量的通式I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药物组合物可以是普通片剂或胶囊、缓释片剂或胶囊、控释片剂或胶囊、口服液、注射剂等制剂学上常规的制剂形式。
一般地,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用于治疗时,人用剂量范围为0.5mg-2000mg/天。也可根据剂型的不同和疾病严重程度,使用剂量超出该范围。
药效学试验证明,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及其盐不仅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到达抗血栓目的,而且对ADP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抗血栓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而非限定。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徐浩,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徐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74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