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3085.8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9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邓利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利新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04;C04B1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11395 | 代理人: | 邸建凯 |
地址: | 1637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砌体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少,也就是用实心粘土砖做承重墙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少,以往传统建筑中大量的实心粘土砖改为轻质、隔音、保温、甚至起防火作用的墙体材料制成的建筑板材,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轻质砖、板材或砌块。上述建筑板材堆砌而成的墙体在高层建筑中一般仅起围护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建筑物的墙体外表美观、具有隔音、防火、保温等功能,一般采用水泥等建筑用粘合剂在具有上述功能的砼料制成的墙体外粘接硬质纤维板。但由于现有粘合剂自身的粘合度问题,往往使砼料与硬质纤维面板黏结缝处出现龟裂、脱胶、豁口等现象,影响建筑物的美观、防火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在保持建筑板材强度高、重量轻、保温等性能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避免砼料与硬质纤维面板之间出现的龟裂、脱胶、豁口等现象的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板材,包括:砼料及与所述砼料生长为一体的前后两块纤维水泥板,其中,所述砼料的组份及其重量关系为:水,5%~10%;水泥,50%~40%;沙子,35%~25%;固体颗粒填充物,20%~10%;膨化剂,2%~1%。
可选的,所述砼料还包括粘合剂,该粘合剂在所述砼料中的重量比重为:1.5%~1%。
可选的,所述纤维水泥板具体为硅酸钙纤维板。
可选的,所述纤维水泥板的厚度为3mm~8mm。
可选的,所述固体颗粒填充物具体为以生活垃圾、建筑固体颗粒物垃圾或工业矿渣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固体颗粒填充物。
可选的,在建筑板材的衔接部设置有子母衔接槽和/或子母衔接扣。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筑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权利要求1或2所述比重关系的砼料组份搅拌均匀,形成砼料浆体;
在型材模具的前后面分别插入纤维水泥板;
将所述砼料浆体从型材模具上部的开口处灌入前后两面均插有纤维水泥板的型材模具内;
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经过至少24小时养生使砼料与纤维水泥板生长为一体,得到初长成建筑板材;
打开所述型材模具,取出所述初长成建筑板材;
将所述初长建筑板置于2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经过至少20天的自然晾干,得到建筑板材成品。
可选的,所述步骤: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经过至少24小时养生使砼料与纤维水泥板生长为一体,得到初长成建筑板材;具体为:
在20℃的温度条件下,经过24小时养生使砼料与纤维水泥板生长为一体,得到初长成建筑板材。
可选的,所述纤维水泥板的厚度为3mm~8mm。
可选的,所述固体颗粒填充物具体为以生活垃圾、建筑固体颗粒物垃圾或工业矿渣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固体颗粒填充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板材中,纤维水泥板与作为夹心层的砼料是通过化学反应生长融合在一起的,有效保证了整个建筑板材的面板平整度,可以避免砼料与面板结合处出现龟裂、脱胶、豁口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建筑板材的制备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建筑板材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建筑板材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建筑板材的子母衔接组件扣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建筑板材的制备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1、将砼料各组分按照预设比重关系在搅拌机内搅拌均匀,形成砼料浆体。
具体地,上述砼料包含的各组份及其重量关系为:水, 5%~10%;水泥,50%~40%;沙子,35%~25%;固体颗粒填充物,20%~10%;膨化剂,2%~1%。
可选地,上述砼料组分还可以包括:在砼料中的重量比重为:1.5%~1%的粘合剂。
该步骤1的搅拌工作主要在搅拌机内完成,搅拌机罐体内的温度不低于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利新;,未经邓利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30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