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目标智能化识别防撞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43340.4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Q5/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皮发泉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目标 智能化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的识别防撞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区分人脸和车辆的多目标智能化识别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显而易见,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汽车的使用量正在快速的增长,每年因为车辆的碰撞而引发的事故占39%,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因为车主用眼睛观测到距离与实际的距离是有一定的误差,又或者是因为因为距离前面的人或车的距离太短来不及刹车而造成的车辆碰撞和事故。
为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技术有从后视镜进行改进技术,使用防眩智能预警的后视镜,可以有效的观看到车前后的情况同时可以对超过安全距离的物体进行预警,但是去不能够有效的区分楚前面的物体是人还是车辆;有的是采用雷达识别防撞技术,这种技术分析方法有分为时域和频域,它们都是采用在软件算法上进行处理外来信号的干扰,所以实现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的过滤掉干扰信号;此外,还有通过处理信号然后在通过算法计算得出结论的技术方案,可以识别多个目标和增加了抗干扰的能力,但是这些技术都是具有防撞的功能,缺少对障碍物的辨别和预警提示的智能化自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的识别防撞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区分人脸和车辆的多目标智能化识别防撞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区分人脸和车辆的多目标智能化识别防撞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信号采集器、预警器、预警显示器和车用电源,中央处理器包括信号过滤和信号修正,所述的信号采集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
优选的是,所述的摄像头将拍摄到的物体与红外线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在中央处理器进行识别匹配。
优选的是,所述的信号过滤是一个将信号采集器采集的信号进行过滤的电路,将多余的不是本车发出的信号去掉。
优选的是,所述的信号修正是一个减轻其它信号对本车收回的信号的干扰的电路。
优选的是,所述的中央处理器内设有红外线信号识别物体的程序指令。
优选的是,所述的中央处理器内设有超声波测距的程序指令。
优选的是,所述的预警显示器可以显示识别的物体的图案,区分出是人或者是车辆。
优选的是,所述的预警显示器可以显示各个方向的物体数量和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的预警器是一个音频预警器,在需要预警时可以通过中央处理器调出相对应的声频来进行预警。
优选的是,所述的车用电源在汽车启动时为系统的各个部件提供电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但可以测量到前方物体与本车的距离,而且可以识别前方的是人还是车辆,可以识别多个方向的目标,清楚的知道前方的物体和距离,让车主有充足的时间对车进行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汽车追尾和开车的安全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信号采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中央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至3可见,本发明是一种多目标智能化识别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处理器2、信号采集器1、预警器3、预警显示器4和车用电源5,中央处理器2包括信号过滤21和信号修正22,所述的信号采集器1包括红外线传感器11、超声波传感器12和摄像头13;所述的信号过滤21是一个将信号采集器1采集的信号进行过滤的电路,将多余的不是本车发出的信号去掉,述的信号修正22是一个减轻其它信号对本车收回的信号的干扰的电路;所述的中央处理器2内设有红外线信号识别物体的程序指令,所述的中央处理器2内设有超声波测距的程序指令;所述的预警显示器4可以显示识别的物体的图案和各个方向物体与本车的距离;所述的预警器3是一个音频预警器。
上述的车用电源5为各个器件提供电能,信号采集器1主要是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到中央处理器2,中央处理器2处理后反馈出结果给预警器3和预警显示器4,预警显示器4分别显示出是人脸或者车辆与本车的距离,当超过所设定的预警距离时,预警器3就会发出声音进行预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一次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33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