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巢式PCR检测脊柱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41387.7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1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军;左建宏;宋西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军;左建宏;宋西正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衡阳市科航专利事务所 43101 | 代理人: | 刘勋阶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pcr 检测 脊柱 结核 分枝杆菌 方法 及其 专用 引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专用引物,具体来说就是一种采用巢式PCR检测脊柱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现有结核病人2000万,每年新发生约800万例,全世界平均每15秒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每天有5000人因此丧生,仅2006年,就有200万人死于该病,约1/3人群有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人口剧增、移民增加、旅游业发展、酗酒与贫困、吸毒、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及治疗性免疫抑制症导致的传染性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从而使结核病控制趋势更加严峻。结核是成年人最主要的传染病杀手,也是HIV携带人群死亡的最主要感染原因。全球每年在结核方面的经济支出至少在120亿美元以上。
骨关节结核是最常见的继发肺外结核,约占肺外结核发病率的10%,脊柱结核俗称脊柱痨、龟背痰,在骨结核中最为常见,发病率约为50%,而45%脊柱结核病人常常因为椎体逐渐破坏、塌陷,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最后导致脊髓或神经根损害,严重者发生迟发性麻痹,甚至截瘫。
因此对结核病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对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片、CT和MRI等,特别是重建CT的应用,可获得椎体隐匿病变的立体印象;平片在脊柱结核的诊断是首选的,但是其敏感性不高,在许多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很明显时,X平片可无表现,而在平片中被发现时,椎体50%的骨矿已丢失,MRI作为较好的诊断技术之一,但做为普查及初筛时的检查,因其价格高而不能广泛使用。许多脊柱结核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多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有的甚至不典型,故其诊断的及时性有限。结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菌培养及免疫学检查。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MTB的生长缓慢,脊柱结核患者排菌量少,致使作为“金标准”的结核细菌学培养存在着灵敏度低,操作复杂,需时较长,影响因素多,不易标准化等缺点;另外,由于脊柱、脊髓的解剖特性,脊柱结核起病隐匿,对脊柱结核,病灶取材多为有创检查,且椎体或深部脓肿的穿刺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免疫学中的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阳性率低,特异性差。因此,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早期脊柱结核诊断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1985年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以来,PCR技术因其灵敏、特异、快速,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诊断、基因研究及病原体的检测等各方面,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而PCR自1989年引入结核病的检测以来,该技术对于难以培养、生长缓慢的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着独特的意义,近年来,以PCR为基础的新型基因诊断技术发展很快,目前,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如将特异性强的DNA探针与敏感性高的PCR技术相结合,并已成功用于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PCR技术目前在检测肺结核患者的痰液及其外周血中结核分枝菌DNA含量方面已较成熟,在脊柱结核患者脓液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含量方面也有很多研究,但用巢式PCR探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及其含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巢式PCR)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
其中两对引物为以SEQ ID No.1和SEQ ID No.2为上游引物,以SEQ ID No.3和SEQ ID No.4为下游引物;所述引物对组的核苷酸序列分别为:
上游引物A:TB(5,-GGCGGGACAACGCCAATTGCG-3,)
上游引物B:TB(5,-ACGACCACATCAACC-3,)
下游引物C:TB(5,-AGTTTGGTGTCATCAGCC-3,)
下游引物D:TB(5,-CGAGCTAGGCGTCGGTGACAAAG-3,)。
上述引物的含量分别为:
上游引物A: 290bp(SEQ ID No.1)
上游引物B: 856bp(SEQ ID No.2)
下游引物C: 505bp(SEQ ID No.3)
下游引物D: 670bp(SEQ ID No.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军;左建宏;宋西正,未经王文军;左建宏;宋西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13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