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5897.5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石原康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 废气 回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中使用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适合于将使流经排气口的废气的一部分回流到进气口或者进气歧管的废气回流通路形成于气缸盖的情况。
背景技术
作为像这样将废气回流通路形成于气缸盖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有例如特开2011-43096号中记载的装置。在该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中,在装配有排气歧管的气缸盖的一侧面,将与排气口连续的凹槽形成在气缸列方向,即曲轴方向。该凹槽的与排气口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与朝向装配有进气歧管的气缸盖的另一侧面而形成于该气缸盖内的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连接。并且,通过用与排气歧管一体设置的盖板覆盖凹槽来构成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此时,通过使盖板的覆盖凹槽的部分变形以远离气缸盖的一侧面来形成鼓起部,由该鼓起部和凹槽构成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
如特开2011-43096号中记载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那样,将废气回流通路形成在气缸盖内是因为利用气缸盖内的冷却水通路内的冷却水冷却流经废气回流通路内的废气的情况较多。在特开2011-43096号中记载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中,在形成在气缸盖内的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的附近有冷却水通路,流经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的废气被冷却水通路内的冷却水冷却。另一方面,在特开2011-43096号中记载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中,由凹槽和鼓起部构成的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的高度是越远离排气口越高,越靠近排气口侧越低。如上所述在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的废气被冷却水通路内的冷却水冷却时,有在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内产生废气冷凝后的冷凝水的可能性。此时,当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的排气口侧较低时,在废气回流通路下游部产生的冷凝水易于从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流入排气口侧。例如,在驾驶者一口气地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下,从气缸流到排气口的废气的流速急剧提高,废气回流通路上游部内的冷凝水由于伴随于此的负压而被引入排气口。然后,引入排气口的冷凝水由于废气的流速而流到排气歧管,进一步流向配置于排气歧管的废气传感器,废气传感器接触冷凝水,废气传感器有可能浸水破裂或者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在气缸盖内的废气回流通路内产生的冷凝水飞散到排气歧管内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的实施方式是具有多个气缸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包含:进气歧管,其装配在气缸盖的与上述气缸列交叉的方向的一端部,与上述各气缸的进气口连接;排气歧管,其装配在上述气缸盖的与上述气缸列交叉的方向的另一端部,与上述各气缸的排气口连接;废气传感器,其装配于上述排气歧管,检测从上述排气口排出的废气;废气回流通路,其形成于上述气缸盖,使流经上述排气口的废气的一部分回流到上述进气口或者上述进气歧管;上游侧通路部,其构成上述废气回流通路,在上述气缸盖的与上述气缸列交叉的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从上述排气口朝向上述气缸列方向形成,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的底面随着远离上述排气口侧而变低;下游侧通路部,其构成上述废气回流通路,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连接,朝向与上述气缸列交叉的方向形成,被冷却水通路内的冷却水冷却;以及突出壁,其形成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的上述排气口侧端部,从上述底面朝向顶棚面突出并且相对于上述顶棚面具有预先设定的间隙。
另外,将上述突出壁的上端部设定在高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所连接的上述排气口的截面中心的位置。
另外,将上述突出壁的上端部设定在高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和上述下游侧通路部的连接口的上端部的位置。
另外,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的截面积是越远离上述突出壁越大。
另外,上述突出壁为第1突出壁的情况下,在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的上述第1突出壁和上述连接口之间形成从上述顶棚面朝向上述底面突出的第2突出壁,将上述第2突出壁的下端部设定在低于上述第1突出壁的上端部的位置。
另外,使上述第1突出壁和上述第2突出壁的至少任一方的与上述排气口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而形成凹曲面。
另外,在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的上述底面中在上述突出壁和上述连接口之间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5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葱荞素胶囊处方、制作方法
- 下一篇:低压过滤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