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540.2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程燕;李洪武;许晋;潜波;邢庆坤;李慎龙;张鹤;赵欣源;尹华兵;李亮;何融;张静;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H1/28 | 分类号: | F16H1/28;F16H57/023;F16H57/021;F16H5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转速 工况 复合 行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排结构。
背景技术
行星排是行星变速机构的基础部件,通常为了减小轴向尺寸使用复合行星排结构,同时,随着行星变速机构输入转速的不断提高,导致行星排的工况越来越恶劣,在前期的一些履带车辆中复合行星排在试验初期就出现行星轮滚针轴承损坏,行星轮、行星轮轴和行星轮滚针轴承烧结等现象。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适应高转速工况、克服损坏与烧结等现象的复合行星排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十分迫切需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和目标。
后期,通过各种单项试验研究,发现优选行星轮滚针轴承、行星轮轴和行星轮孔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太阳轮的位置可提高复合行星排的使用寿命,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提高复合行星排的使用寿命,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包括行星架,安装在行星架的行星轮轴,实现传递转速和扭矩的行星轮、太阳轮、齿圈和滚针轴承,所述行星轮、行星轮轴和齿圈有两种,分别为行星轮A、行星轮B、行星轮轴A、行星轮轴B、齿圈A和齿圈B,其特征在于:
行星轮A孔安装滚针轴承后再安装在行星轮轴A上,再将行星轮轴A固定在行星架上;行星轮B孔安装滚针轴承后再安装在行星轮轴B上,再将行星轮轴B固定在行星架上;
太阳轮与行星轮A啮合;
行星轮A与齿圈A啮合;
行星轮A与行星轮B啮合;
行星轮B与齿圈B啮合。
其中,所述太阳轮与行星轮A的轴向相对位置取决于其与行星轮B的相对位置,太阳轮轴向位置需要与行星轮B轴向位置重合70%~92%,其余啮合齿宽在靠近行星轮A方向。
其中,所述行星轮A与行星轮轴A、行星轮B与行星轮轴B分别安装好滚针轴承后的径向间隙均为0.03~0.05mm。
其中,所述行星轮A孔、行星轮B孔、行星轮轴A和行星轮轴B的表面粗糙度Ra≤0.4μm。
其中,所述滚针轴承选取滚子长度L与滚子直径D倍率小的型号;
其中,所述复合行星排为双星复合行星排。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优选太阳轮的位置,减小两种行星轮的偏载,均衡两种行星轮中滚针轴承的载荷;
2、限制行星轮和行星轮轴安装好滚针轴承后径向间隙在0.03~0.05mm之间,减少滚针轴承滚子的扭转,减少因各个滚子扭转对滚针轴承保持架的作用力;
3、确保行星轮轴和行星轮孔的表面粗糙度Ra≤0.4μm,减小滚针轴承在运转时滚子所受的摩擦力;
4、滚针轴承选取滚子长度和滚子直径比相对小的型号,提高每组行星轮中滚针的总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的行星轮、行星轮轴和滚针轴承间隙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的行星轮和行星轮轴表面粗糙度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中滚针轴承的选取原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适应高转速工况的复合行星排结构,包括行星架9,安装在行星架的行星轮轴,实现传递转速和扭矩的行星轮、太阳轮5、齿圈和滚针轴承8,所述行星轮、行星轮轴和齿圈有两种,分别为行星轮A1、行星轮B2、行星轮轴A3、行星轮轴B4、齿圈A6和齿圈B7,
行星轮A1孔安装滚针轴承8后再安装在行星轮轴A3上,再将行星轮轴A3固定在行星架9上;行星轮B2孔安装滚针轴承8后再安装在行星轮轴B4上,再将行星轮轴B4固定在行星架9上;
太阳轮5与行星轮A1啮合;
行星轮A1与齿圈A6啮合;
行星轮A1与行星轮B2啮合;
行星轮B2与齿圈B7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电磁波的远程治疗装置
- 下一篇:超声波输液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