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车道分流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41882.0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1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屈哲;马天航;姜凤春;乐志国;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9/08 | 分类号: | E01F9/08;G08G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郭海彬;薛峰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车道 分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提高车道利用效率的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车道分流系统。
背景技术
早晚行车方向车流量大小的不同会导致车道的一个方向特别拥堵,而车道的另一个方向车辆数量很少,这造成了车道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变车道分流系统,来达到充分利用车道资源及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车道分流系统,包括:
车道分割器,设置于车道上并将所述车道分割为多个子车道;
信号器,布置于各所述子车道上,所述信号器能够发出正向行驶信号、转向行驶信号及反向行驶信号从而指示各所述子车道内的车辆进行正向行驶、转向行驶或反向行驶;
检测器,用于检测正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正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数量并计算出由正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正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数量得出的正向车辆密度,以及检测反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反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数量并计算出由反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反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数量得出的反向车辆密度;
控制器,当所述正向车辆密度与所述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大于预定数值区间时,通过手动或自动致所述控制器控制一个或多个具有反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信号器依次发出所述转向行驶信号和所述正向行驶信号;当所述正向车辆密度与所述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小于所述预定数值区间时,通过手动或自动致所述控制器控制一个或多个具有正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的信号器依次发出所述转向行驶信号和所述反向行驶信号;当所述正向车辆密度与所述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位于所述预定数值区间时,所述控制器不改变所述信号器发出的行驶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车道分割器由多个LED显示灯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LED显示灯组成两排平行的LED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车道分割器平铺于所述车道上且与所述车道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子车道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本发明的控制器能根据正向车辆密度与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来调整信号器发出的信号,从而使得正向车辆密度与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位于预定数值区间。本发明的可变车道分流系统可以实时根据正向车辆密度与反向车辆密度的比值来优化正向车辆密度与反向车辆密度,从而能够起到充分利用车道资源及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可变车道分流系统工作前的车道状况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可变车道分流系统工作后的车道状况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0-路肩;
20-车道分割器,21-主车道分割器,22-子车道分割器;
30-子车道。
图中不同方向的箭头表示不同的行驶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道由两侧的路肩10包围而成。本发明的可变车道分流系统,包括车道分割器20、信号器、检测器和控制器。
其中,车道分割器20,设置于车道上并将所述车道分割为多个子车道30。所述子车道30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在图1和图2中所述子车道30的数量为四个。
其中,信号器布置于各所述子车道30上,所述信号器能够发出正向行驶信号、转向行驶信号及反向行驶信号从而指示各所述子车道30内的车辆进行正向行驶、转向行驶或反向行驶。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信号器与车道分割器20为同一部件。
其中,检测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正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正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30的数量并计算出由正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正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30的数量得出的正向车辆密度。以及,检测器检测反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反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30的数量并计算出由反向行驶的车辆数量与显示反向行驶信号的子车道30的数量得出的反向车辆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1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