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烷基连接喹啉酮-呋喃酮型化合物及其制法和用途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03339.1 | 申请日: | 2013-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5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 发明(设计)人: | 肖竹平;许文秀;桂小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首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405/12 | 分类号: | C07D405/12;C07D405/14;C07D471/04;A61P31/04;A61P3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6000 湖南省湘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烷基 连接 喹啉 呋喃 化合物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烷基连接喹啉酮-呋喃酮型化合物的制法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耐药细菌的迅速蔓延,使细菌感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难。临床表明细菌抗药性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构成了威胁,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诱导性β-内酰胺酶(AmpC酶)可水解包括氧亚氨基类(头抱他啶、头抱曲松、头抱噻肟、氨曲南等)在内的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多数产ESBLs菌株为多重耐药株,对氟喹诺酮类药也具有耐药性。据相关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大肠埃氏菌、肺炎链球菌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同时不同品种间有很高程度的交叉耐药性。
靶点突变是细菌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途径,单靶点突变的几率是10-7-10-9之间,这一发现表明,若某一药物能作用于多个靶点,那么细菌需用同时在这几个靶点发生突变,才有可能通过靶点突变的途径对这一药物产生耐药性,然而几个靶点同时突变的几率几乎为零,因此多靶点药物是对抗耐药菌有力的武器。基于这一思路,本发明利用骨架迁越原理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设计并合成出了能同时作用于酪氨酰t-RNA合成酶(TyrRS)和DNA旋转酶(II型拓扑异构酶)的呋喃酮-喹啉酮型多靶点抗菌药物,它们可以阻断细菌生命活动中最关键的两个过程——DNA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目前尚无以TyrRS和II型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的双靶点抗菌化合物出现。实验表明,这些结构新颖的抗菌化合物不仅抗耐药菌效果突出而且安全性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类烷基连接喹啉酮-呋喃酮型化合物,它们具有如下结构通式:
式I中:
X=CH、CF或N,R2=H或CH3,R3=CH2CH3、则R1=
一种制备上述烷基连接喹啉酮-呋喃酮型化合物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将2-R1乙酸钠溶于DMSO中,在室温下加入溴乙酸乙酯,物质的量之比:2-R1乙酸钠:溴乙酸乙酯=1:1-1:3,升温至30-40℃之间反应7-l0h,乙酸乙酯稀释,水洗,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至中性,干燥,浓缩,用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石油醚-AcOEt,石油醚与AcOEt的体积比为20:1-5:1,得到油状2-(2-R1乙酰氧基)乙酸乙酯(II);
步骤2:在室温下将NaH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THF)中,然后滴入2-(2-R1乙酰氧基)乙酸乙酯(II)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物质的量之比为:II:NaH=l:l,室温反应2-7h,反应完毕,加入碎冰,用乙醚萃取,水层酸化,析出沉淀,抽滤,得白色到淡黄色固体,用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石油醚-AcOEt,石油醚与AcOEt的体积比为10:1-2:1,得到4-羟基-3-R1-2(5H)-呋喃酮(III);
步骤3:将4-羟基-3-R1-2(5H)-呋喃酮(III),1,2-二溴乙烷和三乙胺溶于无水丙酮中,物质量之比:III:1,2-二溴乙烷:三乙胺=1:(10-30):(1-3),回流4-10h,反应完毕,加水,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分别用饱和NaHCO3溶液及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MgSO4干燥,浓缩,用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石油醚-AcOEt,石油醚与AcOEt的体积比为8:1-1:4,得产物4-溴乙氧基-3-R1-2(5H)-呋喃酮(I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首大学,未经吉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33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