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及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4380.2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1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马洪侠;孙枫舒;李慧军;由毅;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24 | 分类号: | G01B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体 缸孔网纹 角度 测量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汽车零部件是否合格的工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缸孔网纹角α反映缸孔表面的微观状态,其位置在缸孔内部,而且是立体空间结构,所以测量方法相对较少。常用测量方法有复模法间接测量以及利用缸孔表面检查仪测量,两种方法测量精度高,但是使用复模法间接测量方法进行检测时,测量时间较长,测量方法复杂,且难以在生产现场进行测量,而缸孔表面检查仪造价昂贵,使用其进行检测时成本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该检具结构简单、轻便灵活,能够方便快捷的判断网纹角是否合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包括底板、安装于底板上的两个定位销以及透明膜片,所述底板下底面水平设置,底板包括中间板以及位于所述中间板两侧分别用于安装所述两个定位销的耳板,所述中间板的内侧轮廓曲线对应所述缸孔轮廓曲线设置,所述透明膜片贴靠所述中间板内侧设置,所述透明膜片底部设置有用于对照的合格区域,所述两组定位销与所述透明膜片的外圆相切设置。
所述透明膜片为幻灯胶片。
所述合格区域包括设于透明膜片下边缘上的顶点,以顶点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左侧合格区域与右侧合格区域,所述左侧合格区域与右侧合格区域分别包括相交顶点设置的最大误差角度边与最小误差角度边;
优选的,所述合格区域打印在透明膜片上。
所述透明膜片与所述中间板内侧粘结固定。
所述透明膜片的形状为矩形。
所述定位销的制作材料为工程塑料ABS(Alkyl Benzo sulfonat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所述定位销伸出底板部分的长度为8~15mm。
所述底板为U型结构。
一种检测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述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安装于所述气缸缸体上,使得底板与缸体顶面贴合、两定位销与缸孔贴合,从而检测用透明膜片与缸孔内表面贴合;
(b)移动检具,使得合格区域上的顶点对准一个网纹角顶点,然后判断网纹角是否合格:若缸体网纹线落在透明膜片的合格区域内则网纹夹角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所述透明膜片为幻灯胶片。
所述定位销的制作材料为工程塑料ABS。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示的一种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及其检测方法,由于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包括底板、安装于底板上的两个定位销以及透明膜片,透明膜片上设置有用于对照的合格区域,在使用检测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的方法使得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安装到位后,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底板与缸体顶面贴合,一平面定位三点,两定位销与缸孔贴合,定位两点,整个检具就只存在一个自由度,即只能绕缸孔中心线旋转了,在检具只能绕缸孔中心线旋转的情况下,透明膜片始终与缸孔内壁贴合,保证了在测量时能够清楚观察透明膜片上的合格区域与缸孔网纹重合的情况。在顶点重合时,如果缸体网纹线落在胶片合格区域内则网纹夹角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从而可快速有效的判断网纹夹角是否合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缸体缸孔网纹角度测量检具,包括底板1、安装于底板1上的两个定位销3以及透明膜片2,底板1下底面水平设置,底板1包括中间板以及位于中间板两侧分别用于安装两组定位销3的耳板,中间板的内侧轮廓曲线对应缸孔轮廓曲线设置,透明膜片3贴合中间板内侧设置,透明膜片2上设置有用于对照的合格区域4,两个定位销3与透明膜片2的外圆相切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板1为U型结构,保留定位及支撑膜片所需材料,又去除其它多余材料,结构轻便且方便测量时进行观察。底板1处的中间板内侧轮廓曲线弧度需要与待测的缸孔相同,从而使得贴合在中间板内侧的透明膜片2弯曲的弧度与待测的缸孔的内壁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43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