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侧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6492.3 | 申请日: | 201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1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孝史;渡边重昭;寺田荣;石龟胜义;椙村勇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负荷传递部件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属于车辆车身结构的技术领域,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用于将从车辆侧方输入后车门的碰撞负荷传递至车身各部。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4236号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该结构中,负荷传递部件从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且被固定在底板上。根据该结构,当碰撞负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后车门时,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从车宽方向内侧承受该后车门的防撞杆,由此,碰撞负荷从该负荷传递部件通过底板传递至车身各部。输入后车门的侧方负荷通过如上所述的负荷传递有效地分散至车身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后车门进入车室内,保护乘员。
然而,所述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而向后车门开口部突出地设置,因此会损害后排座椅处的上下车便利性。此时,也可考虑使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向前方靠近地配置,以便能够将负荷传递部件收容设置在比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更靠后侧处,但即使在此情况下,由于后车门开口部的缩小而相应地使上下车便利性变差。
因此,可以考虑将负荷传递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设定得较薄,以便将该负荷传递部件收容设置在车门开口部的后缘与后轮室的前缘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狭窄空间中。
然而,在如所述那样将负荷传递部件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薄的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侧方负荷输入时负荷传递部件容易倒向前方或后方,因此有时无法充分地发挥负荷传递功能。
另外,为了使负荷传递部件难以倒向前方或后方,也可考虑使负荷传递部件相对于后轮室偏向车宽方向内侧来设置该负荷传递部件,并且使该负荷传递部件形成为向后方延长的形状,但在此情况下,由于后车门与负荷传递部件在车宽方向的间隔扩大,因此会导致后车门容易进入车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车身结构,该车辆侧部车身结构能够不损害后排座椅处的上下车便利性地设置负荷传递部件,并且在碰撞负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后车门时能够使负荷传递部件有效地发挥负荷传递功能,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后车门进入车室内。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以如下结构为特征。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包括:侧板,构成后车门开口部后方的车身侧面;后轮空部,以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板上;底板,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侧板之间;其中,在所述侧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负荷传递部件,该负荷传递部件具有从所述底板立起的立起面部和与所述侧板中的处于所述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部与所述后轮室部之间的部位相向的相向面部,而且该负荷传递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上下方向的宽度。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直接或经由支架而固定在所述后轮室部的前部。
根据本发明,将从车辆侧方输入后车门的碰撞负荷传递至底板的负荷传递部件,具有比其上下方向的宽度小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将负荷传递部件设置在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与后轮室部的前缘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狭窄空间中。因此,即使不缩小后车门开口部,也能够防止负荷传递部件向后车门开口部突出,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后排座椅处的上下车便利性。
而且,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直接或经由支架而固定在后轮室部的前部,由此,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如上所述地呈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小的形状,且在侧方负荷输入时,能够防止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倒向车辆前方或后方,从而能够良好地发挥向底板传递负荷的功能。因此,输入后车门的侧方负荷通过负荷传递部件有效地向车身各部分分散,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后车门进入车室内。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利用紧固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紧固部而固定于所述底板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紧固部而固定于所述支架或所述后轮室部,与紧固于所述支架或所述后轮室部的所述第二紧固部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紧固部相比,紧固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紧固部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紧固部设置得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此处,在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紧固部为一个的情况下,及在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与所述支架或所述后轮室部的第二紧固部为一个的情况下,该一个紧固部成为“最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紧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64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