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侧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6492.3 | 申请日: | 201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1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孝史;渡边重昭;寺田荣;石龟胜义;椙村勇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结构 | ||
1.一种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包括:
侧板,构成后车门开口部后方的车身侧面;
后轮室部,以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板上;
底板,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车辆侧部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负荷传递部件,该负荷传递部件具有从所述底板立起的立起面部和与所述侧板中的处于所述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部与所述后轮室部之间的部位相向的相向面部,而且该负荷传递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上下方向的宽度,
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直接或经由支架而固定在所述后轮室部的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利用紧固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紧固部而固定于所述底板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紧固部而固定于所述支架或所述后轮室部,
与紧固于所述支架或所述后轮室部的所述第二紧固部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紧固部相比,紧固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紧固部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紧固部设置得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的侧视下,所述立起面部沿着铅垂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底板下表面设置有后纵梁,该后纵梁形成有闭合剖面部,该闭合剖面部以通过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下方的方式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
所述闭合剖面部内设置有接合在所述后纵梁内表面上的隔板,
所述隔板与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以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底板下表面设置有后纵梁,该后纵梁形成有闭合剖面部,该闭合剖面部以通过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下方的方式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
所述闭合剖面部内设置有接合在所述后纵梁内表面上的隔板,
所述隔板与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以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下端设置有载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下端凸缘部,
所述隔板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底板下表面抵接的上端凸缘部,
所述下端凸缘部和所述上端凸缘部在隔着所述底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被共同固定在所述第一紧固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的侧视下,所述立起面部沿着铅垂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底板下表面设置有后纵梁,该后纵梁形成有闭合剖面部,该闭合剖面部以通过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下方的方式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
所述闭合剖面部内设置有接合在所述后纵梁内表面上的隔板,
所述隔板与所述负荷传递部件以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下端设置有载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下端凸缘部,
所述隔板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底板下表面抵接的上端凸缘部,
所述下端凸缘部和所述上端凸缘部在隔着所述底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被共同固定在一个或多个紧固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上形成有条形突起,该条形突起从所述紧固部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紧固部的下侧近傍部向下方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649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