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6771.1 | 申请日: | 2013-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0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宁江清;蔡斌;尤永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22 | 分类号: | B60T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6 | 代理人: | 朱登河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空气压缩机 空气 干燥器 管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后置发动机使用气压制动系统的大客车,制动所使用的压缩空气来自发动机自带的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后,通过一定长度的制动管将压缩空气输送至空气干燥器。空气在压缩时,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在通过制动管时温度会逐渐降低,同时由于冷凝而产生水份,需经过空气干燥器干燥处理,才能进入气压制动系统,保证制动系统中的零部件不会锈蚀。
为了能够正常工作,空气干燥器对入口空气的温度有一定要求。例如,在空气干燥器的工作效率小于40%时的稳定状态下,空气干燥器的入口空气稳定温度不大于65℃,最高不超过80℃。这通常是通过设置空气干燥器与发动机自带的空气压缩机之间的管路长度与管径来保证。所述管路长度与管径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将所述管路长度设置为大于6米。
如果所述管路不符合要求,会使得空气干燥器的入口空气温度过高。一方面会使得使用进入制动系统的高压气体温度大于环境温度,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时,制动系统中会产生冷凝水,使制动系统中的零部件容易锈蚀,影响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会使得发动机自带的空气压缩机出口压力升高,出气受阻,使空气压缩机过载,易发生串油故障。
在现有技术中,对空气干燥器的安装位置和管路走向是否能够满足空气干燥器入口空气的温度要求,一般都是简单地以空气干燥器与发动机自带的空气压缩机之间的管路长度大于6米为设计依据。但如前所述,该判断方法是经验判断方法,缺少理论依据,且容易出现误判。例如,在管路长度大于6米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串油故障。而且在此情况下不清楚该故障是管路设计不达标,还是其他的原因(例如空气干燥器不符合要求,或发动机工作不正常)导致的。从而难以确定故障责任,也难以有针对性地确定维修与改进的技术方案。
为此希望有一种方法来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方法,以准确地判定所述管路是否符合要求。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运行步骤:启动车辆,使车辆按实际运行工况或模拟实际运行工况运行;
检测步骤:检测空气干燥器的入口温度;以及
判定步骤:判定空气干燥器的所述入口温度的稳定温度和最高温度是否符合设定要求,如果判定空气干燥器的所述入口温度的稳定温度和最高温度不符合设定要求,对所述管路进行调整并重新检测,其中,所述管路包括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的第一制动刚性管;与所述空气干燥器相连接的第二制动刚性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刚性管和所述第二制动刚性管的制动软管,对所述管路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所述第一制动刚性管、第二制动刚性管和所述制动软管的走向、长度与管径。
优选地,在所述运行步骤中,对车辆进行定时制动,并使得所述空气干燥器的工作效率在35%至40%的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空气干燥器的工作效率在35%至40%的范围之外,调整定时制动的频率,使得空气干燥器的工作效率在35%至40%的范围之内。
优选地,循环至少两次进行所述运行步骤、检测步骤及判定步骤,在每次判定均符合设定要求的情况下,最终判定所述管路符合设定要求。
优选地,循环的次数在3次至5次之间。
优选地,所述设定要求为空气干燥器的所述入口温度的最高温度小于等于80摄氏度,以及空气干燥器的所述入口温度的稳定温度小于等于65摄氏度,在环境温度小于30摄氏度的情况下,所述稳定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小于等于35摄氏度。
优选地,用显示器显示空气干燥器的入口温度曲线。
优选地,所述管路是气制动车辆中的管路。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实际检测空气干燥器的温度参数来判定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是否合格,在满足空气干燥器对工作状况要求的情况下,记录空气干燥器的入口温度,用数据来判定管路的可行性。从而判定更加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空气压缩机至空气干燥器管路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67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防灾立体监测报警系统
- 下一篇:警示方法和警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