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8907.1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3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柯常亮;王许诺;王增焕;甘居利;李刘冬;陈培基;黄珂;吕晓瑜;黎智广;陈洁文;古小莉;杨宏亮;王强;张安凯;杨金兰;陈悦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326 | 分类号: | A23L1/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51029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骨鱼 鱼肉 获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硬骨鱼是一类具有至少一部分真正的骨(与软骨对照而言)组成的骨骼的鱼,其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鳊鱼、乌鳢、罗非鱼、鲈鱼、大黄鱼、鳜鱼、鳗鱼等多种鱼。
硬骨鱼的加工和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硬骨鱼的鱼肉,才能继续后续的加工或检测。
相关技术中,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是:用刀具直接切开鱼体腹腔,去除内脏,洗干净,然后切取鱼肉。
上述方式获取鱼肉的问题是:去除内脏时,会出现内脏器官破损、鱼血液排放过多、鱼排泄物洒出等现象,导致所取鱼肉被污染,进而影响加工后产品的质量或检测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刀具置于距离硬骨鱼的鱼鳃0-3cm并且靠近所述硬骨鱼的尾鳍的鱼身上,并使刀具的刀刃表面与所述硬骨鱼的背腹轴平行;
步骤B:将刀具从所述鱼身的外表面向所述硬骨鱼的内部切割,在所述硬骨鱼身上形成一道从所述硬骨鱼的鱼背延伸至胸鳍的缝隙,所述缝隙的深度至所述硬骨鱼的脊椎骨;
步骤C:使刀具在所述缝隙处贴着所述硬骨鱼的脊椎骨,并使刀具的刀刃表面与所述脊椎骨呈10°-30°的角度,刀刃朝向所述尾鳍;
步骤D:将刀具沿头尾轴的方向向所述尾鳍运动,使刀具将所述硬骨鱼身上切割出一个掀起部;
步骤E:切断所述掀起部与鱼身的连接处,使所述掀起部与鱼身分离,得到鱼肉。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通过不去除内脏,直接切割获得了鱼肉,从而避免了内脏破损对鱼肉造成的污染,具体如下:
所述步骤A和B中,首先在硬骨鱼的鱼身上切出一道缝隙,并且所切的深度为触及鱼骨即可,即所述缝隙的深度为鱼表皮至鱼骨,从而避免破坏鱼骨,进而避免鱼骨被破坏后压迫内脏进而对鱼肉造成污染,同时所述缝隙的长度为鱼背至胸鳍,不会对胸鳍下的鱼腹造成破坏,从而避免对腹腔内的内脏造成破坏;
接着在所述步骤C、D、E中,从所述缝隙处开始,将鱼鳃5、背鳍和尾鳍之间的鱼肉,即步骤中所述的掀起部切割下来;
由此可见,本发明获取鱼肉的方法避免去除内脏对鱼肉造成的污染,从而实现了获取干净鱼肉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硬骨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硬骨鱼的鱼肉获取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刀具置于距离硬骨鱼的鱼鳃5的0-3cm并且靠近硬骨鱼的尾鳍7的鱼身上,并使刀具的刀刃表面与硬骨鱼的背腹轴平行;
步骤B:将刀具从鱼身的外表面向硬骨鱼的内部切割,在硬骨鱼身上形成一道从硬骨鱼的鱼背延伸至胸鳍4的缝隙,缝隙的深度至硬骨鱼的脊椎骨;
步骤C:使刀具在缝隙处贴着硬骨鱼的脊椎骨,并使刀具的刀刃表面与脊椎骨呈10°-30°的角度,刀刃朝向尾鳍7;
步骤D:将刀具沿头尾轴的方向向尾鳍7运动,使刀具将硬骨鱼身上切割出一个掀起部;
步骤E:切断掀起部与鱼身的连接处,使掀起部与鱼身分离,得到鱼肉。
其中,上述方法中的头尾轴8是指硬骨鱼的鱼头的中心和尾鳍7中心的连线;背腹轴9是指硬骨鱼鱼背与鱼腹间的连线,并且该连线垂直于头尾轴。而步骤A中的切割位置为箭头1所指的位置,在实际操作中,步骤B切割缝隙的方向可以为箭头1所指的方向,即从图中位置看为由上至下,也可以采用与箭头1相反的切割方向。而步骤C中的切割为从箭头1所指的缝隙处着手,刀刃表面平行于箭头1所指的方向,步骤D沿箭头2所指的方向进行切割,直至切至箭头3所指的位置处。
上述方法通过不去除内脏,直接切割获得了鱼肉,从而避免了去除内脏对鱼肉造成的污染,具体如下:
步骤A和B中,首先在硬骨鱼的鱼身上切出一道缝隙,并且所切的深度为触及鱼骨即可,即缝隙的深度为鱼表皮至鱼骨,从而避免破坏鱼骨,进而避免鱼骨被破坏后压迫内脏进而对鱼肉造成污染,同时缝隙的长度为鱼背至胸鳍4,不会对胸鳍4下的鱼腹造成破坏,从而避免对腹腔内的内脏造成破坏,同时也避免了鱼血液排放过多、鱼排泄物洒出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89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温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整理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V型开口钕铁硼倒角辅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