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3781.9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齐改霞;王雪峰;乔君辉;管艳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黄德海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架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副车架的结构复杂,不能为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其它零部件的布置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得车辆的布置不紧凑,空间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将左纵梁和右纵梁设计成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内侧弯曲的弧形结构,从而为车辆的其它零部件的布置预留了空间,同时受到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吸收能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副车架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所述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后方;左纵梁,其中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左纵梁上,所述左纵梁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内侧弯曲的弧形;和右纵梁,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左纵梁彼此相对,其中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右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右纵梁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内侧弯曲的弧形。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形成一个桁架结构。因而所述副车架具有强度高、刚度好、结构简单等优点。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内侧弯曲的弧形,且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彼此相对,使得所述左纵梁的外侧和所述右纵梁的外侧的空间增大。也就是说,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和后端的连线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中间所限定出的内凹的空间增大。由此可以为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其它零部件(例如控制臂)的布置和安装预留了空间,使车辆的悬架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车辆发生碰撞时,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内侧弯曲的弧形的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能够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减少乘车人员受到的冲击,从而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车架具有强度高、刚度好、结构简单、方便整车布置、节省布置空间、安全性能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连接在所述中段的前方且从所述中段的前端向前向外延伸,所述后段连接在所述中段的后方且从所述中段的后端向后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前段与所述中段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25-130度,所述后段与所述中段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30-135度。由此可以使所述副车架的吸能效果更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中的每一个的内部均构造有中空的纵梁空腔,所述前横梁内构造有中空的前横梁空腔,所述后横梁内构造有中空的后横梁空腔。这样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吸能效果更好,且更加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横截面为U形的纵梁上板和纵梁下板,所述纵梁上板和所述纵梁下板相对设置且彼此固定以在所述纵梁上板与所述纵梁下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纵梁空腔;所述前横梁包括横截面为U形的前横梁上板和前横梁下板,所述前横梁上板和所述前横梁下板相对设置且彼此固定以在所述前横梁上板与所述前横梁下板之间限定出所述前横梁空腔;所述后横梁包括前支撑板和具有U形横截面的后支撑板,所述前支撑板封闭所述后支撑板的开口侧以在所述前支撑板与所述后支撑板之间限定出所述后横梁空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纵梁空腔的截面为椭圆形截面、长圆形截面或圆形截面。由此可以将降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因边缘因磕碰、划伤、撕裂等潜在缺陷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和短轴的比例的范围在1.3:1-2: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纵梁上板和所述纵梁下板一体形成。由此不仅可以降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质量和成本,而且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疲劳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横梁空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构造成从所述前横梁的中间向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逐渐增大。由此使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以及所述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有足够连接强度,同时使所述副车架中间较两端柔性较大,在保证车辆的操控性的同时兼顾了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支撑板上形成有用于减轻所述后支撑板重量的减重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所述后横梁的重量,进而降低所述副车架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37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外袋式农药全自动内外袋包装机
- 下一篇:一种转向机扭杆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