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能盒以及具有其的车架和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58487.1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2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徐波;王志明;李勇君;宋红双;曹大为;刘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黄德海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盒 以及 具有 车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吸能盒以及具有其的车架和汽车。背景技术
对汽车安全而言,除了各国制定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和法规外,还有各国制定的星级评价(NCAP)要求,保险(RCAR)要求;虽然有些要求不强制执行,采用抽检的形式,但由于其市场影响力大,直接影响其车辆的市场销售量,而被汽车厂家所广泛关注。
为提高顾客满意度及车辆市场竞争力,车架前部普遍增加了前防撞梁及吸能盒,并要求车辆低速碰撞后,防撞梁及吸能盒便于拆换,以提升车辆保险(RCAR)等级;同时,吸能盒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其对车架纵梁的影响及安全气囊引爆时间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此类吸能结构多为筒体,具有中空结构,截面为单一的八角形或多边形,其还包括一个应力集中部分,它处于吸能结构的前部,并作为由轴向压缩负荷引起的塑性变形的起点。
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的截面为单一的八边形或多边形,且只在前部设计有应力集中区域。以上两点造成:
1、单一的八边形或多边形结构造成吸能盒截面积减小,影响吸能效果;
2、应力集中区域只在前部存在,而后部缺少变形吸能导向设置,碰撞变形可控性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吸能效果好的吸能盒。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吸能盒的车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架的汽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盒,包括:互相扣合成大致八边形的上扣板和下扣板,其中所述上扣板的任意至少一边分别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所述下扣板的任意至少一边分别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盒,将吸能盒的上扣板和下扣板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边形成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解决了传统的吸能盒单一的八边形或多边形结构造成的吸能盒截面积小,吸能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吸能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扣板和所述下扣板的位于相对侧的边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弧形形状。
可选地,所述上扣板的顶部沿左右方向形成为向上突起的弧形形状,所述下扣板的底部沿左右方向形成为向下突起的弧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扣板的顶部的前端设有第一吸能区,所述第一吸能区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向下凹陷的弧形,所述第一吸能区外周形成有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上扣板的顶部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第二吸能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能区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平台部,所述第一平台部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扣板的顶部的后端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第三吸能区。
可选地,所述第三吸能区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平台部,所述第二平台部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扣板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吸能区对应的第四至第六吸能区,且所述第四吸能区与所述第一吸能区结构对称,所述第五吸能区与所述第二吸能区结构对称,所述第六吸能区与所述第三吸能区结构对称。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架,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吸能盒。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图1中B-B线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吸能盒;
20:上扣板;21:第一吸能区;22:第二吸能区;221:第一平台部;222:第一定位孔;23:第三吸能区;231:第二平台部;232:第二定位孔;
30:下扣板;31:第四吸能区;32:第五吸能区;33:第六吸能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4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焊接式活塞高负荷减速顶
- 下一篇:电动汽车故障处理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