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界聚法预报强降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6808.1 | 申请日: | 201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3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张金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平 |
主分类号: | G01W1/10 | 分类号: | G01W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晨***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界聚法 预报 降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象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界聚法预报强降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呈现多发、重发、突发的趋势,尤其是强降水引发的洪涝、泥石流、城市内捞等灾害越来越突出,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1975年8月,河南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影响造成特大暴雨洪灾,导致板桥、石漫滩等水库垮坝,驻马店水库溃坝,强降水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国十分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成就之一,然而数值天气预报中降水和对流系统预报是最困难的;据统计,对于大雨的预报,准确率为40%;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为20%;大暴雨、特大暴雨的漏报率几乎为95%,造成这样水平的问题主要是强降水是突发性、小区域、小概率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落区、落点预报难以判定,预报难度大,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掌握准确、精细预报的强降水技术一直是气象界的难题;
目前,订正数值预报误差的方法之一是依据天气学原理,进行天气系统的形势场分析向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分析相结合的转换;
什么是天气尺度分析性的降水范围预报?以暴雨预报为例,天气学分析性的降水落区预报方法如下:
(1)低空切变线系统的降水落区为:
江淮切变线的降水多位于地面锋线的北部、700百帕切变线以南地区;
切变线上降水分布并不均匀,只有在辐合较大,水汽供给较为充分的地区,才有较大的暴雨;
低涡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低涡的右前方;
(2)低空急流系统的降水落区为:
绝大部分暴雨发生在低空急流的左侧200公里以内,其中多数又降落在低空急流的中心的左前方;
中尺度低压的降水落区,雨团中心稍落后于低压中心;
(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落区为:
强降水天气可能在中、低压内发展,等等;
以上所述的“北部”、“以南”、“右前方”、“左侧”、“稍落后”等等降水落区地理位置的分析,这就是天气学分析性的强降水落区范围预报,以上这种传统的预报方法,落区范围大小不具体,不易确定,往往靠技术人员的经验来预测,而且在强度、落点上的判断难度就更大;
对于强降水一般指暴雨以上降水,但是依据不同地域也可以包含大雨以上的降水。在气象部门,降水等级用语以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或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为依据: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49.9mm的降雨过程;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99.9mm的降雨过程;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9mm的降雨过程;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天气学分析预报的不确定性,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界聚法预报强降水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强降水预报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1、界面层的选取;2、界面层上界点分析;3、判定聚合区;4、强降水落区的划分。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天气图进行中尺度分析的简捷、客观方法,帮助预报员在无需参考任何数值预报产品和进行任何物理量计算的条件下,做出强降水落区预报,提高对本地区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依据锋生运动学、动力学原理在特定等压面上开展中尺度分析,定出界点,利用这些界点所包围的聚合区做降水预报,因此它是一种利用界聚法预报强降水落区的具体化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1E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预报和实况图。
图2A-2E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预报和实况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2010年7月18日08点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预报19日08时的降水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2009年6月14日08时日本数值预报15日08时的降水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界聚法预报强降水方法的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平,未经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6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氧化反应区域的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非打结型缝合锚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