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营养食品粉条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74748.1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平平;王汀;刘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元兆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09 | 分类号: | A23L1/09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73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营养食品 粉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营养食品粉条,特别是四合一营养食品粉条,属于食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食品粉条品种多样,主要有红薯粉条、米粉、土豆粉条、绿豆粉丝、大豆粉皮等等, 但是,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其营养和口味单一,特别是缺乏营养成分的搭配,所以作为主食,不能提供全面的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生命所必需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然而,单一的食品原料所提供的蛋白质含量和品种难以达到人体的需要,特别是在方便食品流行的现代社会,难免会造成人们的营养摄取低效或不全面。因此,营养成分的搭配显得尤为突出。营养成分的搭配在市场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营养成分提取物的搭配,另一种是食品材料的搭配。现有技术的食品材料的搭配效率低,营养不均衡,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点,提供一种合成营养食品粉条,该营养食品粉条的原材料搭配合理,利用率高,制成品营养均衡,安全可靠,是按人体所需搭配最适量氨基酸来增强人们对氨基酸的获取,提高自身营养吸收能力,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本发明营养食品粉条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的一个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粉条原料包括红薯淀粉、大米淀粉和大豆粉及鸡蛋粉;所述食品粉条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红薯淀粉6℅0~75℅,大米淀粉10℅~20℅,大豆粉8℅~15℅,鸡蛋粉1℅~5℅;所述食品粉条原料配好后经水调和并制成条状,再经过干澡,或高温老化后干澡成为成品。
本发明的又一个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粉条原料包括红薯淀粉、大米淀粉和大豆粉及鸡蛋粉;所述食品粉条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红薯淀粉70℅~75℅,大米淀粉11℅~20℅,大豆粉10℅~15℅,鸡蛋粉3℅~5℅;所述食品粉条原料配好后经水调和并制成条状,再经过干澡,或高温老化后再经过干澡成为成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粉条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红薯淀粉75℅,大米淀粉14℅,大豆粉10℅,鸡蛋粉1℅。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粉条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红薯淀粉70℅,大米淀粉15℅,大豆粉12℅,鸡蛋粉3℅。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原料粉的粒度以目数计为:红薯淀粉120~150,大米淀粉80~120,大豆粉50~100,鸡蛋粉80~120。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原料粉的粒度以目数计为:红薯淀粉不小于120,大米淀粉不小于80,大豆粉不小于50,鸡蛋粉不小于80。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食品原料粉的粒度以目数计为:红薯淀粉120,大米淀粉80,大豆粉50,鸡蛋粉80。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红薯淀粉为高淀粉含量品种的红薯原料制备而成的红薯淀粉;所述红薯原料选自冀薯、徐薯、苏薯、济薯、豫薯品种中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大米淀粉为直链淀粉含量为20℅~25℅的大米为原料制备而成的大米淀粉。
所述的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其大豆粉为热榨脱脂大豆研磨而成的大豆粉;鸡蛋粉为干全鸡蛋粉。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显著,以下对技术方案、原理和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而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市场上提供的比较受欢迎的健康食品的蛋白质含量往往不能满足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需求。红薯粉的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相比大米粉、大豆粉、鸡蛋粉,红薯粉不仅是氨基酸含量最高的,而且红薯类食品更容易促进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同时卡路里含量也是相对较低的。它可谓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绿色食品。然而每种淀粉都有各自的缺陷,一是虽然营养虽然丰富但是不利于人体吸收,二是虽然吸收好,但是营养单一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量。本发明合成营养食品粉条就是为了让人体即能获取丰富均衡的营养,同时也有利于人体吸收,能做成一种新式快餐食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元兆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元兆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47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