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0250.7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2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毓强;单晨;严作海;胡水坤;房金鹏;闫惠波;翁建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53;F16F9/54;A47C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201616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流变 座椅 阻尼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减振器采用磁流变阻尼缸体和励磁单元分体式结构,使用磁流变液作为工作介质。
技术背景
磁流变液是一种由强磁性固体超细微粒子均匀分散到载液中形成的的固液相混的稳定悬浮液体系,它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铁磁物质的强磁性。由于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智能可控流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型阻尼减振器领域。
目前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器采用在缸体活塞上绕制励磁线圈,一方面在内部空间的制约下绕制的线圈匝数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因为有活塞杆的限制,励磁单元的磁路设计和流道设计受到制约,通常只能在活塞的远离活塞杆端进行磁路设计和流道设计,只利用了有效磁场的一半。考虑到座椅减振器安装的空间较大,可以采用分体式的结构进行制造以避免上述弊端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能够有效利用励磁单元两极(磁场N极和S极)之间的磁场。
针对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包括液压缸,补偿气缸及外置励磁单元,所述外置励磁单元设置在所述液压缸的外部,所述补偿气缸和液压缸为分体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气缸和液压缸的连接方式采用并联方式或者串联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气液隔离阀、下安装孔、连接管、上安装孔、活塞杆及活塞,其中活塞放置于液压缸内,连接着活塞杆。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中充满磁流变液,液压缸材质为非导磁材料。
进一步地,补偿气缸用以补偿活塞上下运动所导致的体积差,内充一定压力的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气缸的材质为铝合金或不锈钢非导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将外置励磁单元和液压缸连接在一起形成工作介质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气液隔离阀将补偿气缸内的气体和液压缸内的磁流变液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孔和上安装孔用以将所述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安装固定于座椅上。
进一步地,所述励磁单元为多个串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积极效果:其一,减振器缸体和励磁单元采用分体式结构,制造工艺简便,可自由设计励磁单元的尺寸;其二;补偿气缸和液压缸分体设计,在并联情况下,有利于获得更大的自由行程;其三,励磁单元可方便的更换尺寸型号,甚至多个串联,以满足不同的阻尼力要求;其四,与通常所见的励磁单元内置磁流变液阻尼器相比,因为有效利用了磁场N极和S极两个阻尼流道,能耗降低一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串联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并联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液压缸 2.气液隔离阀 3.补偿气缸 4.下安装孔 5.连接管 6.外置励磁单元 7.上安装孔 8.活塞杆 9.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串联分体式磁流变液座椅阻尼减振器包括液压缸1、气液隔离阀2、补偿气缸3、下安装孔4、连接管5、外置励磁单元6、上安装孔7、活塞杆8、活塞9,其中补偿气缸3和液压缸1的连接方式采用串联方式,即补偿气缸3和液压缸1中间通过气液隔离阀2隔断,上下排列。其中液压缸1中充满工作介质磁流变液,材质选用不锈钢非导磁材料制成;补偿气缸3内充氮气,压力为0.35MPa,用以补偿活塞上下运动所导致的体积差,材质选不锈钢非导磁材料制成;气液隔离阀2将补偿气缸3内的气体和液压缸1内的磁流变液隔离;活塞9放置于液压缸1内,连接着活塞杆8;连接管5将外置励磁单元6和液压缸1连接在一起形成工作介质回路,连接管5可选用气动管。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02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