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用于限制气门挺杆的角位移的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90001061.4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S·瑞姆拉;S·罗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特彼勒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14 | 分类号: | F01L1/14;F01L1/16;F01L1/46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美国伊利诺伊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限制 气门 位移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涉及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挺杆,更具体地,涉及通过抑制用于气门挺杆的位移限制夹具的疲劳失效来延长发动发动机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使用气门挺杆以将发动机凸轮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用于控制气体交换气门的位置。典型的设计包括挺杆主体,该挺杆主体与推杆相耦接,该推杆被配置成致动一个或多个气体交换气门的摇臂。挺杆主体包括与发动机凸轮接触地定位的辊,以使得发动机凸轮的旋转导致气门挺杆在发动机壳体内形成的挺杆孔内滑动。气门挺杆的滑动调整推杆,其又使摇臂以公知的方式运动。
所述辊可为大致圆柱形并且与所述凸轮的外表面接触,使得该辊与该凸轮外表面之间理想接口基本是线性的。在发动机中工作期间,通过气门挺杆在挺杆孔内的旋转,气门挺杆可能会与凸轮错位。这种错位的原因看起来在发动机之间变化。即使表面上相同的发动机设计在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其气门挺杆上的错位问题。即使在相同的发动机内,一些气门挺杆趋向于比其它气门挺杆旋转更多、或不同于其它气门挺杆,这增加了复杂性。
这些年来,已经提出了各种策略来限制气门挺杆转动。一个技术采用与气门挺杆耦接的引导机构。授予Weber的美国专利第5,3,886,808号提出这样一种设计。在Weber的专利中,所述引导机构包括垂直设置的腿部和一对圆柱形状的臂,所述腿部用于落座在气门挺杆中形成的狭槽中,所述臂落座在也形成于气门挺杆中的圆周沟槽内。连接到腿部的钩位于发动机的缸体内的孔中,这显然防止引导机构和气门挺杆转动。
近年来已经研发了在Weber所教导的基本引导设计上的变型。但是,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发动机设计、占空比和性能特性发生改变,气门挺杆转动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这在发动机中的后果也同样发生变化。在过去也许是令人满意的一些限制或以其他方式控制气门挺杆转动的策略变得不适用。如同许多工程解决方案,这些策略在开始就已经不完美。气门挺杆和相关组件的失效或损坏可能需要昂贵的维护或修理,并缩短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对气门挺杆转动原因缺乏了解并与避免重新设计发动机的期望一起使得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方案的追求变得复杂和不可预测。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一种延长内燃机使用寿命的方法,包括将扭矩从转动成与凸轮错位的气门挺杆传递给夹具;夹具包括围绕气门挺杆的挺杆主体接合的支架以及延伸进入挺杆主体中形成的切口的吊架;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传递的扭矩,同时转动夹具与气门挺杆,并在停止位置停止气门挺杆和夹具的转动,停止位置是由吊架与内燃机的缸体的壁部分之间的接触所限定;所述方法还包括抑制夹具的疲劳失效,这是至少部分地通过经由在停止位置从支架过渡到吊架的圆角来扩散夹具中引起的应力。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限制气门挺杆的角位移的夹具,所述气门挺杆位于内燃机的缸体中形成的缸孔内,所述夹具包括具有支架和吊架的一件式金属主体,所述一件式金属主体包括第一夹爪和相对的第二夹爪,以及连接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的底座,以便支架在第一平面内形成C形;所述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中的每一个包括邻接底座的近端和自由远端;所述支架还包括由自由远端形成的开口侧,用于围绕气门挺杆夹住支架以形成挺杆组件;所述吊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上从支架突出,并具有笔直近端部分,该笔直近端部分连接到底座并可设置在气门挺杆内形成的切口内以便可旋转地将夹具连接其上;所述吊架还具有在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形成U形的远端部分,用于将挺杆组件与缸体邻近挺杆孔的壁部分连接;所述一件式金属主体具有抗磨损外轮廓,所述抗磨损外轮廓构造为在向着和从由吊架与壁部分之间的接触限定的角位移限制停止位置转动挺杆组件的过程中,抑制底座与挺杆孔之间的干涉;所述一件式金属主体还包括从底座过渡到笔直近端部分的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用于在角位移限制停止位置扩散夹具中引起的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特彼勒公司,未经卡特彼勒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90001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