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员保护结构及乘员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6304.0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96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福岛正信;木户启人;本地宏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员 保护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结构及方法,该车辆包括:设置在车身左右的一对车身构成部件;在一对车身构成部件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仪表板部件(insturment panel member);以及设置在上述仪表板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且与上述各车身构成部件的内壁结合的一对结合部。
背景技术
一般在铰链柱因车辆的偏置碰撞而后退或发生向内倾倒变形的情况下,端部与铰链柱结合的仪表板部件会以位于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心部的中间撑杆的附近为支点向车身后方弯曲。
若仪表板部件以上述方式发生变形,则被支撑于仪表板部件的转向轴会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方向盘也会随之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这意味着设置在方向盘中的气囊对于乘员的制止位置会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因此,为了防止此种情况,需要兼顾其他各种必要条件来设计仪表板部件自身的结构、或仪表板部件与周边部件的紧固结构、以及周边部件相对于仪表板部件的布局等。然而,若仅仅是提高仪表板部件的强度,则会导致车身重量增加,且由于设计上的制约,变更周边部件的布局等也不容易。尤其是近年来,由于还要求应对车辆的立柱碰撞或小重叠碰撞,因此,需要能够改善如上所述的问题且能够提高乘员安全性的技术。
此外,作为以由气囊可靠地制止乘员为目的的技术,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技术已为人所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技术可以防止方向盘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向前方及上方转动,并确保气囊装置等准确地工作。然而,并不抑制仪表板部件或方向盘向车宽方向移动,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技术包括能够变更气囊展开方向的转动装置。根据该技术,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即使在乘员的头部相对于转向中心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上述转动装置,将气囊展开方向变更为对该偏移进行修正的方向,由此,能够可靠地制止乘员的头部。然而,因为用于变更气囊展开方向的转动装置不可或缺,所以存在结构复杂这一问题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8-11314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967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采用简单结构抑制方向盘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移动,并由气囊可靠地制止乘员。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结构以如下的汽车为对象,该汽车包括:设置在车身左右的一对车身构成部件;在一对车身构成部件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仪表板部件;以及设置在上述仪表板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且与上述各车身构成部件的内壁结合的一对结合部。在该乘员保护结构中,在上述仪表板部件中的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部偏向左右任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支撑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撑部。针对从靠近上述转向轴的一侧的上述结合部输入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负荷,上述仪表板部件在上述转向轴支撑部与靠近上述转向轴的一侧的上述结合部之间所具有的强度,被设定得小于上述仪表板部件在上述转向轴支撑部与远离上述转向轴的一侧的上述结合部之间所具有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车辆正面碰撞时,仪表板部件中的转向轴支撑部与靠近转向轴的一侧的结合部之间部位先弯曲,因此能够产生方向盘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移动受到抑制并且由气囊可靠地制止乘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乘员保护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上述乘员保护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表示车辆正面碰撞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是以从车室内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乘员保护结构的状态来表示的图。
图7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乘员保护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乘员保护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乘员保护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述。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此外,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箭头R表示车身后方。
图1、图2中,在车室的底面部设置有底板1,在该底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车室内突出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部2。
该隧道部2包括左右的侧壁2a、2b和顶面2c目剖面大致形成为帽状。该隧道部2是发挥提高车身底部刚性的主要作用的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6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