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轮外倾角可调的麦弗逊式前悬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2998.0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3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王更胜;谷玉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00 | 分类号: | B60G3/00;B60G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刘大弯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轮 外倾 可调 麦弗逊式前 悬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轮外倾角可调的麦弗逊式前悬挂系统。
背景技术
麦弗逊式悬挂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少、非簧载质量小等特点,是现代汽车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悬挂结构形式,常用于乘用车的前悬挂,其运动特性与车轮定位参数密切相关,会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舒适性、转向轻便性和轮胎的使用寿命等,其中导向机构的结构参数对前轮定位参数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麦弗逊式悬挂结构主要由螺旋弹簧、减振器、转向节以及A字形下控制臂组成,所述螺旋弹簧和减振器的下端作用在转向节上,上端作用在车身上。其中,麦弗逊式悬挂结构中的螺旋弹簧、减振器、转向节、A字形下控制臂、车架、车身安装点等零件制造精度决定了车轮外倾角的公差,由于涉及零件较多,累积公差较大,往往导致车轮的外倾角超差,从而引起轮胎偏磨、跑偏、行驶稳定性差等技术问题。但是,传统的麦弗逊式悬挂结构的外倾角又不可调节,而外倾角的重要作用是产生外倾推力,减小轮胎侧偏刚度,以此影响汽车的转向特性和直行稳定性,合适的外倾角及外倾角变化范围可以增大车轮工作的安全性。外倾角过大时,轮胎冠外侧偏磨损;外倾角过小时,轮胎冠内侧偏磨损。
针对麦弗逊式悬挂结构的固有缺点,很多采用麦弗逊式悬挂结构的小型车为了控制成本,也只能将此缺陷保留。因此,目前亟待一种调节车轮外倾角的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零件制造精度引起的车轮外倾角超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外倾角可调的麦弗逊式前悬挂系统,实现对车轮外倾角的调节,降低对零部件制造精度的要求,提高了车辆行驶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轮外倾角可调的麦弗逊式前悬挂系统,包括减振器、转向节和安装支架,所述减振器和转向节通过安装支架连接,所述减振器上设有安装转向节的第一安装壁,所述转向节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壁对应的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壁的一端接触,所述转向节上设有穿过第二安装壁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可在孔内移动的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可与第一安装壁抵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壁、第二安装壁以及第一安装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壁的一端接触的端点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于等于30度。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螺栓,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与减振器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以及与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安装螺栓与转向节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向节与安装螺栓间隙配合,所述安装支架与安装螺栓间隙配合。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螺栓,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圆筒部、与所述圆筒部相连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减振器的一端收容于圆筒部内并焊接,所述转向节的一端被夹持于安装支架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具有与第一孔相对的第三孔和与第二孔相对的第四孔,所述转向节上具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第五孔和与第二孔相对应的第六孔,所述安装螺栓包括第一安装螺栓和第二安装螺栓,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和转向节分别通过穿设于第一孔、第五孔、第三孔的第一安装螺栓和穿设于第二孔、第六孔、第四孔的第二安装螺栓固定,所述第一孔和第三孔的孔径大于第五孔的孔径,第二孔和第四孔的孔径大于第六孔的孔径。
进一步,所述转向节上的螺纹孔设置在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
进一步,所述螺纹孔的孔轴线与转向节的第一安装壁垂直,所述调节元件可在螺纹孔内水平移动。
进一步,所述螺纹孔为阶梯螺纹孔,所述阶梯处的直径小于调节元件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调节元件为具有调节部的螺栓或螺柱或螺杆。
进一步,所述螺柱为双头螺柱结构,其任意一头的端面设有调节部。
进一步,所述调节部为内六角孔或内六角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29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片带大单铆接球头控制臂
- 下一篇:无内胎轮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