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频通信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2203.5 | 申请日: | 201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01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汤传盛;刘玉明;常峻;黄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五洲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4 | 分类号: | H01B11/04;H01B11/0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83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频 通信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通信电缆 。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的发展。人们对对电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几年前带宽为100MHZ的五类缆到今天高达1000MHZ的数据缆,无疑是一个世大的飞跃,众所周知,同轴缆的电磁场是封闭的,规则的,达到上述要求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对称电缆的电缆的电磁场是开放的,既不规则也不均匀,要制造高频对称电缆难度较大,即使制造成功,但是在布线后,检测发现电缆的某些指标恶化了许多,尤其是近端串音衰减和结构回波损耗很难达到要求。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在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上,可实现对称电缆在安装敷设过程近端串音衰减小,结构回波损耗小的要求;同时电缆绝缘、护套采用辐照交联氟橡胶,可实现产品柔软、弯曲半径小、承受压力、弯折、张力、交叉拉伸载荷及强力冲击热学特性、机械特性和化学特性、最佳的耐风雨性、耐紫外线和臭氧侵蚀性,而且能承受更大范围的温度变化耐环境应力抗机械载荷,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频通信电缆,适用于高频1000MHZ及以下模拟通信系统或500Mbit/s及以下数字通信系统,具有近端串音衰减小,结构回波损耗小、承受压力、弯折、张力、交叉拉伸载荷及强力冲击热学特性、机械特性和化学特性、最佳的耐风雨性、耐紫外线和臭氧侵蚀性,而且能承受更大范围的温度变化耐环境应力抗机械载荷等综合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高频通信电缆,包括有数根采用铜包钢材料的导体,所述导体上分别挤包有辐照交联聚乙烯形成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与导体之间还设有一层聚酯带构成的绝缘保护层,且每两根导体外的绝缘层绞合成对绞组,在对绞组上绕包有聚酯带和铜丝编织屏蔽形成单元屏蔽隔离层,并以此形成单元对绞组,将单元对绞组按顺序排列成缆构成缆芯,在缆芯外挤包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缆芯之间设有高阻抗填充绳形成填充层,所述屏蔽层外设有内护层,所述内护层外挤包有辐照交联氟橡胶形成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外包裹有采用镀锌钢带或铝合金带编制的铠装层。
所述的数根导体为多股铜包钢绞合构成,数根导体的绞合节径比为13-21,单丝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8%。
所述的屏蔽层采用铝塑复合带重叠绕包。
所述的内护层由高温玻璃纤维绳进行挤包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中导体采用铜包钢绞合结构,大大提高了电缆的抗拉强度;
2.本实用新型中导体外辐照交联聚乙烯形成绝缘层,可有效降低衰减,减少电缆尺寸;
3.本实用新型采用不同节距对绞组线芯结构,可大大提高产品的串音效果;
4.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元屏蔽隔离层结构,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抗干扰性能;
5.本实用新型在屏蔽层外采用内护层,降低了产品结构回波损耗;
6.绝缘和护套采用了辐照交联氟橡胶材料,该材料具有承受压力、弯折、张力、交叉拉伸载荷及强力冲击热学特性、机械特性和化学特性、最佳的耐风雨性、耐紫外线和臭氧侵蚀性。且具有阻燃、、环保的功能、并能满足在潮湿地区使用的特点;
7.本实用新型中电缆最高工作温度可达到220℃。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高频通信电缆,包括有数根采用铜包钢材料的导体1,导体1上分别挤包有辐照交联聚乙烯形成的绝缘层2,绝缘层2与导体1之间还设有一层聚酯带构成的绝缘保护层3,且每两根导体1外的绝缘层2绞合成对绞组,在对绞组上绕包有聚酯带和铜丝编织屏蔽形成单元屏蔽隔离层4,并以此形成单元对绞组,将单元对绞组按顺序排列成缆构成缆芯,在缆芯外挤包有屏蔽层5,屏蔽层5与缆芯之间设有高阻抗填充绳形成填充层6,屏蔽层5外设有内护层7,内护层7外挤包有辐照交联氟橡胶形成外护套层8,外护套层8外包裹有采用镀锌钢带或铝合金带编制的铠装层9;所述的数根导体1为多股铜包钢绞合构成,数根导体的绞合节径比为13-21,单丝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8%;所述的屏蔽层5采用铝塑复合带重叠绕包;所述的内护层7由高温玻璃纤维绳进行挤包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五洲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五洲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2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