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用脉冲涡流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2563.1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7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武新军;李建;张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7/06 | 分类号: | G01B7/0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脉冲 涡流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无损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壁厚减薄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等行业,由腐蚀或侵蚀引起的壁厚减薄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需定期检测,并根据检测所得的壁厚减薄量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管道安全和可靠地运行。脉冲涡流检测技术以其速度快、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检测管道壁厚减薄的首选技术之一。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将方波电流加载到激励线圈上,产生的一次磁场作用于试件的被测区域,当电流发生跃变时,一次磁场也随之跃变,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被测区域中将感应出瞬变涡流,其衰减速度与被测区域的壁厚有关,由于直接检测试件中的涡流难度很大,一般通过检测由涡流产生的二次磁场来计算被测区域的壁厚,从而实现对试件壁厚减薄的定量检测。将激励线圈和用于检测二次磁场的元件封装在一起,便形成了脉冲涡流探头。
现有脉冲涡流探头的典型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由激励线圈12和接收线圈10组成,其中激励线圈12用于产生一次磁场,接收线圈10将二次磁场的变化率转化为电压信号,对该信号进行分析,就能得到被测区域的壁厚。探头因激励线圈12和接收线圈10的参数不同,其能检测的壁厚范围也各不相同。检测时,需根据试件的壁厚范围选取合适的探头放置在被测区域上,然后在激励线圈12中加载方波电流,通过分析接收线圈10上的电压信号得到被测区域的壁厚。这种探头适合检测平板试件,但不适用于对管道8壁厚的检测。因为管道8外壁为圆柱面,相比平板试件在检测过程中探头易产生摇晃,由此产生的干扰信号不容忽视。当激励线圈12和接收线圈10相对于管道8偏心,即探头相对于管道8偏心时,由于被测区域中感应涡流的分布发生了改变,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此外,激励线圈12、接收线圈10和管道8外壁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即探头提离的变化,也会对信号产生影响。图4为用现有脉冲涡流探头对管道8同一区域检测三次得到的信号波形,从图4可知,由于受到偏心和摇晃的影响,三次检测的信号之间波动很大。
中国专利ZL200910061369.2公开了一种对具有导磁材料保护层的构件腐蚀检测方法及装置,提高了对带导磁材料保护层的构件腐蚀检测灵敏度,但该方法及装置无法避免检测管道时的信号波动。中国专利ZL200810047686.4公布了一种方法,主要是从信号处理角度提高信号信噪比,然而,该方法无法克服因探头摇晃和相对于管道偏心而引起的信号波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脉冲涡流探头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用脉冲涡流探头,目的在于克服偏心和摇晃引起的信号波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管道用脉冲涡流探头,包括:
底座,其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筒体,其开口端上设置有端盖,该底座同轴设置在一呈筒形的外壳的底部;
导向柱,其设置在端盖上,该导向柱上套接有弹簧,该弹簧一端抵接在端盖上,另一端与外壳上端内壁面抵接,使所述底座抵在外壳底部;
激励线圈和接收线圈,其内外相套同轴地设置在底座内的底部,且该接收线圈的内径大于激励线圈的外径;
检测时,所述外壳底部置于所述管道外壁上,使所述底座与管道外壁接触,通过所述激励线圈产生跃变的一次磁场,使被测区域感应瞬变涡流从而产生二次磁场,并通过所述接收线圈接收,根据该接收的信号即可测得被测区域的壁厚。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壳底部端面向内凹陷,形成倒置的V型面,用于与待测管道的外壁相切接触,以使得所述外壳和管道卡接并自动对心。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向柱与所述端盖可拆卸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航插插头,所述端盖上开有穿线孔,通过该航插插头和穿线孔,实现激励线圈、接收线圈与外部的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壳上部装有把手。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端盖以及导向柱与外壳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在弹簧的作用下,其可在外壳内部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管径的管道。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底座筒体外壁开设有限位槽,多个限位螺钉穿过外壳壁面后伸入限位槽中,用于限定底座等的位置,防止底座、端盖和导向柱在外壳内轴向移动时从外壳中脱落。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激励线圈和接收线圈均绕制为环形,采用导电不导磁的材料制成。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把手、外壳、底座、端盖及导向柱均用绝缘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5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