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C游戏平台的FPS体感游戏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2744.8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1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熙;张启乐;马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F13/04 | 分类号: | A63F1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c 游戏 平台 fps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PC游戏平台的第一人称射击(FPS)类游戏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计算机获取人的动作感知实现操纵的体感游戏枪。
背景技术
目前,PC游戏仍然占有游戏产业最大的市场份额,而目前对于PC游戏的主流操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键盘和鼠标,近些年也衍生出手柄或者操控台等游戏外设对游戏进行操作。
近些年来,随着任天堂推出的体感主机Wii,微软推出XBOX360的体感外设KINECT,索尼推出的PS MOVE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感游戏热,其新颖的玩法突破了以往手柄按键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目前这些体感设备都是基于电视游戏平台,需要单独的游戏主机,价格比较昂贵。并且这些平台可用于体感方式控制的游戏还较少,玩法也比较单一。这些阻碍了体感游戏在大众间的普及。
公开日为2009.09.30,公告号为CN10154367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需电视平台的棒状游戏装置,在游戏棒中内置倾角传感器,通过倾角传感器感知游戏棒的倾角变化,并以该变化作为控制信号实现对游戏进行控制。作为一种摆脱了电视平台的体感游戏装置,该装置提供了全新的游戏体验。但由于该装置只能以棒的倾角变化操作游戏,对于操作比较复杂的游戏例如FPS类,该装置就显得不太适合。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为目前游戏界相当热门的游戏类型,拥有众多玩家,代表游戏有《反恐精英》,《使命召唤》,《战地》等PC游戏的经典之作。目前PC平台上的FPS的主流操作方式还是传统的键盘和鼠标,电视平台上则为手柄。主要操作有移动,射击,瞄准,换武器,换弹夹,使用游戏虚拟物品等。近些年来,随着玩家对于全新游戏方式的要求,新的游戏操作装置也应运而生。例如公告号为CN201267713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枪型多功能游戏输入手柄,以模拟枪的真实操作来对游戏进行控制,极大的丰富了FPS游戏的玩法,提高了游戏的真实度和沉浸感。但该游戏枪使用屏幕光栅扫描的方式对鼠标进行定位,不仅电路复杂,成本较高,并且该设计只能运用在传统的CRT显示器上,在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器上将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PC游戏平台的FPS体感游戏枪,为了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PC游戏平台的FPS体感游戏枪,该装置包括枪身和接收模块,所述枪身包括电源、动作采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和无线发射单元;接收模块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和USB连接芯片,其中:
电源用于枪身各部分电路的正常工作;
动作采集单元由陀螺仪、小摇杆手柄和按键组成,用于采集游戏中的各种动作信号;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动作采集到单元的各种动作信号,并对这些动作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编码,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键盘按键和鼠标动作信号;
无线发射单元用于将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处理过的信号发送出去,由无线接收单元接受信号并传输给USB连接芯片;
USB连接芯片用于同计算机进行通信,将接收的动作信号传输给计算机,从而在电脑游戏中实现相应的动作。
所述陀螺仪设置于枪身上靠近枪口的前端,获取枪口移动的角速度,进行枪口移动动作的识别。
所述按键和小摇杆手柄根据按键设计设置于枪身各位置。
所述陀螺仪采用双轴陀螺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实现以液晶作为显示器的电脑平台上的FPS射击游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游戏枪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游戏枪枪身结构举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游戏枪枪身结构举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FPS体感游戏枪由枪身和接收模块组成,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FPS枪身包括电源、动作采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DSP)和无线发射单元;接收模块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和USB连接芯片。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2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