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阻动车组车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5665.1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7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军;吴晓明;王会艳;李鹏;王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2 | 分类号: | B61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063035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阻动 车组 车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减阻动车组车头。
背景技术
随着动车组速度的不断提高,动车组的阻力将明显增大,当动车组速度达到200km/h时,空气阻力占运行总阻力的70%左右,当动车组速度达到300km/h时,空气阻力占运行总阻力的85%左右,动车组运行中消耗的能量的大部分都用来克服空气阻力。
相向行使的高速动车组在线路上交会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强烈的扰动,在两车的车头和车尾通过的瞬间,动车组的头部和两车的内侧侧墙表面压力会产生强烈的瞬时变化。交会产生的压力波影响动车组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现阶段对于陆上交通工具的减阻技术,参见申请号为200610047637.1名称为《钝尾车辆的空气动力减阻方法》的专利文件,该方法是在钝尾车辆体内的下部或上部开一个通孔,为均衡车体前后的压力提供一个气流通道30,使得车体前部的“高压”气体通过这个孔流到相对“低压”的车体底部区域。
该专利方法只考虑了钝尾车辆的空气动力减阻问题,对于流线形体未作考虑,现有的动车组车头由尖端部、顶面和两侧墙共同围成且呈流线形;现有技术仅仅考虑车辆前后压差阻力,未考虑利用空气动力改善车辆交会时的两侧压差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阻动车组车头,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对流线形车体的动车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进行减阻,不仅降低车辆前后压差,而且利用空气动力改善车辆交会时两侧压差,降低两侧压差对车辆运行平稳性带来的影响。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阻动车组车头,该车头由尖端部、顶面和两侧墙共同围成且呈流线形,所述尖端部具有一空腔;所述顶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两侧墙上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空腔具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沿所述车头长度方向,并且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均连通该空腔排风口,所述出口均连通大气;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有阀门。
本发明一方面的技术效果是:利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合理引导气流的流向,降低了流线形动车组列车的运行阻力,通过控制第二通道内阀门的开闭来改善动车组交会时的车辆两侧的压差,提高动车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减阻动车组车头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两车交会时的状态参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阻动车组车头,该车头2由尖端部、顶面和两侧墙共同围成且呈流线形,尖端部具有一空腔10;顶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两侧墙上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道,空腔10具有进风口9和排风口,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沿车头长度方向,并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具有进口和出口,进口均连通该排风口,出口均连通大气;第二通道内均设有阀门7。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道包括左侧第一通道14和右侧第一通道13,右侧第一通道13具有进口11和出口15,左侧第一通道14具有进口12和出口16,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通道包括左侧第二通道20和右侧第二通道19,右侧第二通道19具有进口17和出口21,左侧第二通道20具有进口18和出口22,左侧第二通道20和右侧第二通道19内均具有用于关闭其通道的阀门7。右侧第二通道19出口21及左侧第二通道20出口22均靠近侧窗4,左侧第二通道20和右侧第二通道19均位于排障器8上方。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减阻动车组车头,在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空气气流经进风口9进入空腔10,再经空腔10的排风口及第一通道的进口和第二通道的进口分别进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大部分气流经第一通道出口排入大气,一小部分气流经第二通道出口排入大气。
在两动车组交会时,两车之间的空气动力较大,两车头相邻的内侧侧墙承受的由外侧向内侧的空气压力较大,两车头外侧的侧墙承受的空气压力相对较小,这会导致车头内部受力不平衡,通过阀门7关闭两车头的外侧侧墙上设置的第二通道,参见图6,箭头方向为动车组车头的行驶方向,即关闭向左行驶的车头的左侧第二通道20和向右行驶的车头的左侧第二通道20,补偿了动车组内侧气压,使得动车组获得的由内侧向外的空气压力,这样动车组获得的由内侧向外的空气压力与由外侧向内侧的力趋于平衡,增强动车组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56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