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与PCB板焊接的立式元件引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3965.2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8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波;姚斌雄;江小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3/34 | 分类号: | H05K3/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pcb 焊接 立式 元件 引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元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元件引脚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中,常采用将电容、电阻、二极管等立式元件与PCB板即印刷电路板焊接的方法来制成电子电路板。在焊接前,需要将一个或多个立式元件的引脚插入PCB板上对应的引脚孔中,然后将PCB板翻面,利用焊枪和焊锡将引脚与引脚孔下表面的导电金属环及引脚孔本身焊接在一起。然而立式元件的引脚插入引脚孔后,至焊接固定前,会发生晃动及上下滑动,不能保证立式元件的稳定性,在翻面时容易掉出引脚孔外需重新插回,而且同时插入多个立式元件时,若将PCB板连同立式元件放在桌面上,也容易使插入引脚孔的立式元件被推出引脚孔,因此在焊接过程中、放置过程中需用手扶住立式元件,操作十分不便;而在焊接时引脚伸出PCB板的距离也全完依靠人工观察和手扶调整,劳动强度较大;再者在焊接时,焊接时间较短,焊锡的快速流动主要依赖引脚的引导,现有的引脚结构接近线性,焊锡引导量较小,易导致引脚孔内及周边焊不足、虚焊。
参见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电容”,其公告号为CN101656151A,该电容包括一本体及与该本体连接的二引脚,该二引脚分别为正极与负极,一凸起形成于该本体上并邻近其中一引脚,以供触摸辨认该引脚所代表的极性。操作时,人手触摸到该凸起即可知道邻近该凸起的引脚的极性,从而替代传统靠视觉辨认电容极性的方法。在组装电容数量较多、工作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可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但是该种立式元件在安装至PCB板时,其引脚仍然会在引脚孔内发生滑动、摇动甚至掉出引脚孔外,造成立式元件不稳及焊接不便;在焊接时引脚伸出引脚孔距离的调整也完全依赖人工,劳动强度较大;由于引脚结构接近线性,焊锡的引导量不足,易导致引脚孔内及周边虚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立式元件引脚在插入PCB板引脚孔后易滑动、摇动,造成立式元件不稳及焊接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在插入PCB板后不会滑动、晃动及掉出引脚孔外,焊接时无需人工手扶,焊接操作便捷的引脚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立式元件引脚在于PCB板焊接时其伸出引脚孔的长度依赖即时人工观察和手动调整,导致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在与PCB板焊接时能准确定下引脚位置且焊接过程中无需人工调整位置的引脚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立式元件引脚结构接近线性,焊锡的引导量不足,易导致引脚孔内及周边虚焊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在与PCB板焊接时能引导足够量的熔融焊锡,保证引脚孔内及周边不易产生焊不足、虚焊的引脚结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与PCB板焊接的立式元件引脚结构,包括最靠近立式元件本体的引出段、用于置入PCB板上的引脚孔内的中间段以及远离立式元件本体的末段,所述的中间段包含至少两个弯折段,相邻两个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相邻两个弯折段的折弯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PCB板上的引脚孔直径。引出段直接由立式元件本体内引出,与其连接的中间段在置入PCB板引脚孔内后,相邻两个折弯分别朝向反向两侧,而相邻两个弯折段的折弯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大于孔径的,因此折弯顶点会分别顶紧引脚孔内壁的不同位置,使引脚与引脚孔卡接,如此一来,即使工人的手放开,立式元件引脚也不易发生上下滑动、左右晃动,可保持引脚及立式元件位置的稳定,在焊接时,只需操作焊枪、焊锡,无需再手扶立式元件及立式元件引脚。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间段上设有一个弹簧,所述的弹簧由任意两个相邻折弯顶点之间的弯折段折叠或螺旋折叠形成。弹簧处于邻近两个折弯顶点之间,因此在中间段置入引脚孔后,弹簧被压紧,产生向着相反方向的两个作用力,通过折弯顶点传递到孔内壁,折弯顶点是与孔内壁的接触点,受到弹簧的作用力后,进一步压紧孔内壁,并与孔内壁实现更大面积的接触,大大提高了卡紧力,进一步保证整个引脚与PCB板之间的稳固卡接。同时弹簧是由相邻折弯顶点之间的弯折段折叠或螺旋折叠形成,因此本身属于中间段的一个部分,可一体成型,因此制造上较为简单、也不会耗费过多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39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