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1697.8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7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延;石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福瑞士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何君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前驱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酸铁锂前驱体,具体涉及一种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电池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磷酸铁锂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微波合成法、脉冲激光沉淀法;液相法包括溶胶-凝胶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沉淀法以及溶剂合成法等。
①高温固相法:通常以铁盐、锂化合物和磷酸铵作为原料,按化学计量比充分混匀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经过低温处理5-10小时,使原料充分分解,然后在高温下处理10-20小时,研磨粉碎制成磷酸铁锂。现有磷酸铁锂工业化生产制备技术已高温固相法为主。
②碳热还原法:采用更廉价的三价铁作为铁源,采用高温还原的方法,碳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制备形成磷酸铁锂。碳热还原法解决了原料价格昂贵的缺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③水热合成法:属湿法范畴,它是以可溶性亚铁盐、锂盐和磷酸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直接合成磷酸铁锂,由于氧气在水热体系中的溶解度很小,水热体系磷酸铁锂的合成提供了优良的惰性环境。
以上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三种制备方法。无论是采用干法或是湿法,这些工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高温固相由于工艺流程简单,条件容易控制,容易实现产业化而备受关注。但将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原料完全转化为磷酸铁锂前驱体,制备出的磷酸铁锂前驱体形貌为纳米级球形或类球形,球形或类球形前驱体颗粒间团聚以软团聚为主。通常球磨工艺粒度大,分布宽,破坏前躯体形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二段式粉碎方式,调节合适的粉碎压力既可以保证粒度达到纳米级,又不破坏前躯体球形形貌。第一段先将前躯体进行初级粉碎,合格品进入二次纳米粉碎机,同时在二次粉碎进料中均匀加入已初步粉碎的碳源,将前躯体在粉碎的同时与碳源进行混合,并充分全方面碰撞接触。在高温固相法的基础上制备一种批次稳定、与碳混合均匀的磷酸铁锂前驱体,以解决因粒度大、分布宽、混合不均匀所造成的前驱体形貌不规则、粒度分布宽、产品物理和化学组成不均匀等问题,所制得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致性较好,电化学性能好,电池加工性能强。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采用二段式粉碎方式,第一段先将前躯体进行初级粉碎,合格品进入二次纳米粉碎机,同时在二次粉碎进料中均匀加入已初步粉碎的碳源,将前躯体在粉碎的同时与碳源进行混合,并充分碰撞接触,达到纳米级混合;所述前躯体包括铁源、锂源和磷源;所述铁源为三氧化二铁、氧化亚铁或草酸亚铁中的一种;所述的锂源为氢氧化锂、磷酸二氢锂或碳酸锂中的一种;所述的磷源为磷酸铵、磷酸二氢铵或磷酸氢二铵中的一种;所述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或纤维素中的一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铁源、锂源、磷源按照摩尔比1:1:1的比例混合均匀,并加入为原料总重量的0.5-5%的参杂元素,参杂元素为Mg、Al、Cu、Mn中的一种,置于管式炉中,以氮气或氩气为惰性气体,以2-10℃/分钟的升温速率加热,在200-400℃下煅烧5-10小时,制得初步的磷酸铁锂前驱体;
(2)调节粉碎压力为4-10MPa、分级频率,采用二段式粉碎方式,先将制得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粉碎,合格品进入二次粉碎并与均匀加入的碳源充分混合,使得粉碎后的混合物中粒径为100-200nm;
(3)磷酸铁锂前驱体烧结处理:将均匀加入碳源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以氮气或氩气为惰性气体,以1-15℃/分钟的升温速率加热,在500-800℃下煅烧15-30小时后得到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采用二段式粉碎方式,并与碳源充分混合后的中粒径为100-2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福瑞士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福瑞士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16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