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对中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6708.7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5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宋学丹;栾朋;张毅;韩刚;刘卫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郭海彬;范晓斌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柱状 碰撞 试验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测试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对中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安全、环保和节能,其中,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尤为重要。汽车碰撞试验是目前综合评价汽车安全性能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柱状碰撞试验是E-NCAP(欧洲新车评价规程)成人保护部分考查的四种碰撞类型之一。浙江省汽车安全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柱状碰撞试验,包括正面柱状碰撞试验(32km/h)和侧面柱状碰撞试验(29km/h)两种类型,主要用于测试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帘及车身结构等安全性能,验证其是否达到预期安全目标。
在柱状碰撞试验中,车辆与柱体碰撞的运动机理、能量释放方式与正面、侧面碰撞完全不同。在柱状碰撞试验中,测试数据传感器的触发开关的敏感部位与碰撞柱的碰撞线重合设置,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调整碰撞柱的位置,使碰撞柱上的碰撞线与跑道中心线准确对中,以确保碰撞试验时撞击位置处试验车辆的碰撞角为零,同时能够得到准确的碰撞零时刻,从而更好的优化安全约束系统。在这里,准确对中的意思是碰撞柱的中心线和碰撞线与跑道中心线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碰撞线垂直于跑道中心线。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由于碰撞柱的直径比较大,一方面由于其加工工艺的原因不易确保柱体的中心线处于竖直方向,另一方面不容易将跑道中心线和碰撞柱上的碰撞线准确对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柱状碰撞试验中存在的上述难点,提供一种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对中辅助装置,通过该对中辅助装置能够较方便地将碰撞柱上的碰撞线与跑道中心线对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对中辅助装置,用于在柱状碰撞试验中将碰撞柱的碰撞线与跑道中心线对中,所述对中辅助装置包括卡槽,所述卡槽内部具有槽底平面、第一槽壁平面和第二槽壁平面,所述第一槽壁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槽壁平面,所述槽底平面垂直所述第一槽壁平面和所述第二槽壁平面,且所述第一槽壁平面和所述第二槽壁平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碰撞柱的直径相一致,在所述卡槽外部槽底上与所述第一槽壁平面和所述第二槽壁平面距离均相等的第一中线上设有用于在对中时与铅垂线相对准的中心标记。
作为优选,本发明还可以包括水平检测装置,用于将所述碰撞柱的中心线调节为铅垂方向;所述卡槽外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水平检测装置的水平台。所述水平检测装置可以包括水平尺和/角度仪。
所述中心标记可以为沿所述第一中线方向延伸的开口凹槽。所述中心标记也可以为挂钩。所述中心标记还可以为垂直所述槽底平面的长细直针。
作为优选,本发明还可以包括安装装置,用于将所述对中辅助装置固定至所述碰撞柱上。所述安装装置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卡槽上的磁铁,能够通过磁力将所述对中辅助装置可拆卸地吸附在所述碰撞柱上。
本发明的对中辅助装置能够在柱状碰撞试验中较快捷地将碰撞柱的碰撞线与跑道中心线对中。有利于得到较准确的碰撞零时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对中辅助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对中辅助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内容。
图1为本发明的车辆柱状碰撞试验的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碰撞柱20的柱体表面上设有碰撞线201。触发开关30为长条状,其上设有敏感部位301。将触发开关30贴在碰撞柱20上,使得敏感部位301与碰撞线201基本重合。在碰撞发生的瞬间(即碰撞零时刻),试验车辆由于碰撞触动触发开关,设置在试验车辆内部假人身上的传感器开始采集数据。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比较准确的碰撞零时刻,这就要求试验车辆与碰撞柱20的碰撞点或碰撞线就在触发开关30的敏感部位301处,在试验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内部假人受到碰撞后立即开始采集数据。为了尽可能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将碰撞柱20的碰撞线201与跑道40的跑道中心线401进行准确对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67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