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定量组合盐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1105.1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2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许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春雷 |
主分类号: | A47J43/28 | 分类号: | A47J43/28;G01F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1633 安徽省合肥市龙岗综***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量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盐工具,更具体的涉及一种便于定量取盐的盐勺。
背景技术
目前,家庭烹饪中食用盐的取放都是根据烹饪者的经验决定的,做出的菜时咸时淡,不易于稳定菜肴质量,并且摄入过多的盐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尤其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摄盐量过大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如果采用天平称取或其他方式取食盐又过于繁琐,不易使用。
现有技术所使用的盐勺或者只有单一的勺体,不能够做到任意量的定量取盐,或者给消费者提供多把单一的不同体积的勺体,这既浪费制造原料,又不方便家庭使用。例如专利ZL200720004490.8所公开的多把控盐勺,以及所专利申请200920065038.1所公开的控盐勺。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家庭使用、又能够多定量的盐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满足上述需要的多定量组合盐勺,包括两个量勺1、2以及两端分别与两个量勺连接的盐勺柄3,所述盐勺柄3能够将两个量勺的口合并在一起夹取盐,这样使所取得的盐不易洒出。
其中每个量勺为铲形,包括一弧形顶壁和三个侧壁,在顶壁与侧壁之间形成用于夹取盐的空间,其中,至少一个量勺还具有一可移动且易弯折的刻度板11,所述刻度板11的底边与其对面侧壁的底边一体形成,刻度板的顶边沿所述弧形顶壁移动,由此改变量勺中用于夹取盐的空间,通过突出量勺外部的手柄12移动所述刻度板,
其中,具有刻度板的量勺在其顶壁上具有供手柄移动的缝隙通道,在通道两侧标记有不同的重量刻度13,在顶壁内侧对应刻度的位置设置用于固定刻度板的多个突出14,
使用该多定量组合盐勺时,在移动柄上施加压力使其弯折,从而移动柄脱离由突出固定的位置,并可移动至由另一突出固定的位置,从而改变用于夹取盐的空间以及所夹取的盐的重量。
优选地,所述缝隙通道由两部分易恢复形状的弹性材料覆盖,两部分弹性材料对称设置在量勺顶壁内部,从而在手柄移动后重新覆盖缝隙通道,以防止盐粒沿着缝隙通道洒出。
可选择地,两个量勺均配置有刻度板。
可选择地,两个量勺顶壁上的刻度值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所提供的多定量组合盐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定量值,并且只依靠两个盐勺部分即可实现多种组合,既节约了盐勺制造原料,又方便消费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定量组合盐勺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中盐勺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一种多定量组合盐勺包括两个量勺1、2以及两端分别与两个量勺连接的盐勺柄3,所述盐勺柄3能够将两个量勺的口合并在一起夹取盐,相比传统的扩口盐勺,这种取盐方式使得所取得的盐粒不易洒出。
在非使用状态,两个量勺的开口是相对的,为了清楚显示量勺的结构,图1采取了所示的量勺位置。如图1所示,每个量勺呈现铲形,这里以盐勺1为例说明单个盐勺的结构,盐勺1包括一弧形顶壁以及分别与顶部的三个边相连接的三个侧壁,在顶壁与侧壁之间形成用于夹取盐的空间。在使用时,在盐勺柄3上施加力使两只量勺的口合并,从而形成封闭的取盐空间。
盐勺1具有一可移动且易弯折的刻度板11,其底边与其对面一侧壁的底边一体形成,由于刻度板具有一定的硬度,具有向量勺1的右侧展开的趋势,而其顶边则位于量勺顶壁上的突出14的左侧,由此刻度板11被突出14固定住,量勺1的取盐空间被刻度板11隔开,图中所示的虚线右侧用于与量勺2一起形成封闭的取盐空间,该右侧的体积能够通过左右移动刻度板而实现变大或变小,从而改变所取的盐的量。
取盐空间体积的变化由刻度板的顶边沿所述弧形顶壁移动实现,而刻度板的移动通过突出量勺外部的手柄12移动实现,所述刻度板使用易弯折的材料形成,由此通过向下压手柄12使刻度板弯曲变形并脱离顶壁的某个突出,而移动至另一个突出被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春雷,未经许春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11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