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和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4258.1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范长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人 气囊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汽车的拥有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交通状况越来越差,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一直以来都是汽车行业重点研究的对象。
安全气囊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但是目前投入使用的安全气囊只是设置在汽车内部,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有效保护的,只是车内人员的安全。
汽车如果是撞上行人,由于没有任何行人安全防护设施,就可能会导致行人受伤,同时由于冲击力,也会导致车内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和汽车,以提高行人及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应用于汽车,包括:
一个或多个气囊,所述气囊打开后覆盖在汽车车头的外表面;
充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以打开所述气囊;
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汽车紧急制动信号时,开启所述充气装置。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气囊包括:
置于汽车的前保险杠内侧的前部气囊、置于汽车的发动机盖下表面左侧的左侧气囊和/或置于发动机盖下表面右侧的右侧气囊。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所述充气装置包括:
进气管道;
充气管道;
充气增压装置,连接在所述进气管道与所述充气管道之间,用于对由所述进气管道输入的空气进行增压后,通过所述充气管道输入到所述气囊中。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中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所述进气管道。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充气管道中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气管道中的空气压力,并将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发送到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压力信号对应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关闭所述充气增压装置。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口置于汽车进气格栅中。
上述的行人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充气增压装置中设置有气袋,所述气袋用于预先存储增压后的空气。
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其中:所述充气装置为爆炸式充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行人气囊系统。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行人气囊系统,在汽车紧急制动时,气囊会被打开,且所述气囊打开后覆盖在汽车车头的外表面,这样,能有效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如果撞上行人对行人造成的人生伤害,同时可以降低因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有效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气囊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气囊系统中气囊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气囊系统的具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气囊系统中充气增压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气囊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应用于汽车中,如图1所示,所述行人气囊系统可以包括:
一个或多个气囊101,所述气囊101打开后覆盖在汽车车头外表面;
充气装置102,用于对所述气囊101进行充气,以打开所述气囊101;
控制单元103,用于在接收到汽车紧急制动信号时,开启所述充气装置102。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气囊101未打开时折叠放置在汽车车头内部,当汽车出现紧急状况,例如发生交通事故时,司机会紧急制动。一般而言,汽车中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会检测到紧急制动信号,并将所述紧急制动信号发送到控制单元103,控制单元103接收到所述紧急制动信号后,开启所述充气装置102,所述充气装置开启后,能够迅速给气囊101充气,使得所述气囊101被打开。气囊101刚开始充气时迅速从汽车车头预设部位冲出,充满气后充分能够覆盖在汽车车头的外表面。如此,汽车如果在行驶中撞上行人,就能降低汽车因撞击产生的冲击力,有效保护行人及车内人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42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