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杆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1989.8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2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翁国忠;陈涛;高锦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6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导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拉出高抗拉强度、高导电率的铝导线的铝杆及制备该种铝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输电线路采用的大截面架空导线越来越普遍,对导线及组成导线的铝线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导电率提高8‰,抗拉强度提高10%。一般说来,铝线的导电率与抗拉强度呈负相关的关系,所以既要提高铝线的导电率、又要提高铝线的抗拉强度有较大的技术难度。
铝线的导电率和抗拉强度与铝中的杂质含量有关,铝中的主要杂质为硅和铁,它们的存在,会使铝杆的抗拉强度有所提高,但伸长率降低,电阻率明显增大。铁和铝可形成FeAl3相,硅在铝基中则多以游离的基态存在,铁硅比即w(Fe)/w(Si)值越小,电阻率越小。但当w(Fe)/w(Si)<1时,铝、铁、硅会生成硬脆的β相(Al12Fe3Si2)为主的形态,使铝杆的伸长率和抗拉强度降低;只有当w(Fe)/w(Si)>1时,铝、铁、硅则生成α相(Al9Fe2Si),虽也是硬脆相,但与β相比,其形变性能要好得多。所以在其它杂质的含量相同的条件下,控制铁、硅含量和铁、硅比w(Fe)/w(Si)是铝杆生产中提高导电率和抗拉强度的技术关键。
而目前生产铝杆所用的国产铝锭,牌号需在Al99.70以上,要求铝的含量在99.70以上,硅的含量在0.05%~0.10%之间,铁的含量在0.08%~0.20%之间,一般硅的含量小,铁的含量也小,所以采用铁、 硅含量小的铝锭,电阻率降低的同时,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虽然控制铝杆轧制速度可提高铝杆的抗拉强度,但拉出的铝线的抗拉强度提高不大。而采用铁、硅含量高的铝锭,抗拉强度会提高,但导电率就要下降。当前制备铝杆的一般是选取国家标准GB/T 1196-2008中牌号在A199.70以上的铝锭,当铝锭中硅的含量不超过0.10%,采用加铁补强来调整铁、硅比。我们在铝锭熔化后,炉前分析其铁、硅成分的含量,计算出应加入铝铁中间合金的量并添加到炉中,但这需要把它搅拌均匀,否则要产生铝杆抗拉强度的不均匀;而且还要加入铁铝合金,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铝杆及其制备方法,利用该铝杆制成的铝导线的抗拉强度高,导电率高;该铝杆的制备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铝杆,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
铝 99.70-99.74%;
硅 0.08-0.1%;
铁 0.14-0.17%;
杂质 0-0.5%;
其中,铁硅的比例为1.4至1.8。
作为优选,所述硅的重量百分比为0.098%,铁的重量百分比为0.15%,该比例下的铝杆的抗拉强度和电阻率都较优。
作为优选,所述硅的重量百分比为0.09%,铁的重量百分比为0.16%,该比例下的铝杆的抗拉强度和电阻率都较优。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技术方案:一种铝杆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分别从各批次的铝锭中取样,分析其铝、硅、铁成分的含量;
b、根据分析结果,选取符合标准的铝锭:铝的含量为99.70~99.74%,硅的含量为0.08~0.10%,铁的含量在0.14~0.17%之间,铁硅比在1.4~1.8之间;若铝锭的铝、铁、硅含量的配比不在上述标准内,则选择铝、铁、硅含量不同的批次铝锭,并计算出搭配比例,使混合后铝、铁、硅的含量和铁硅比符合标准;
c、将步骤b中符合标准的铝锭装入熔炉中熔化,温度控制在690~730℃;熔化后,于保温炉内保温,铝液温度控制在700-720℃;当铝液温度达到720℃时,加入除气除渣精炼剂,并搅拌3-5分钟,除气除渣精炼剂的重量为铝液总重量的0.5%;精炼结束后,静置30-40分钟后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
d、过滤后进行浇铸、冷却、连轧、绕杆成圈,浇铸时,浇铸温度控制在680-700℃,浇铸速度为0.19m/s;冷却水温度控制在15-20℃,连轧时,锭坯进轧温度为450-500℃,乳化液温度保持在20℃,终轧温度为260-300℃,终轧出线速度为6.2m/s。
作为优选,上述步骤中,所述铝杆绕杆时,将铝杆温度控制在230℃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绍兴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19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