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及其盐的包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0784.6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7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宋相容;余洛汀;赵瀛兰;杨胜勇;魏于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48 | 分类号: | A61K47/48;A61K9/08;A61K9/19;A61K31/4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高芸;武森涛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基 苯甲酰 氨基 苯氧基 吡啶 甲酰胺 及其 包合物 制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及其4-甲基苯磺酸盐的包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死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在我国,据最新统计,肿瘤已成为我国人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病人300多万人,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约为130万人,每年有160万到200万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并以3%的速度递增,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为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由于现有的治疗手段或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损害体内某些类型的正常细胞,使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和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以特定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临床上任何可探测出的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依赖于血管生成的。Folkman等提出,实体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如果没有血管,肿瘤直径不会超过1~2mm,因此,靶向肿瘤血管的新药研发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目前研究已证实许多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典型的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等。实验研究已发现,抑制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的活性可以破坏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中国专利申请CN101362718A,申请号为200810304730.5,其公开了式Ⅰ所示的4-(4-苯甲酰氨基苯氧基)-2-(甲基氨甲酰基)吡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其中,R1为氢,卤代基,三氟甲基,硝基,烷氧基,二甲氧基或氨基;
R2为氢,卤代基,三氟甲基,硝基,烷氧基,二甲氧基或氨基;
R3为氢,卤代基,三氟甲基,硝基,烷氧基,二甲氧基或氨基。
经过进一步筛选,发明人发现,CN101362718A中实施例4记载的4-(4-(3-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基苯氧基)-2-(甲基氨甲酰基)吡啶(见式Ⅱ,以下简称SKLB 610,其化学命名也可以为“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制备的化合物的抗癌效果较优,但是因其溶解度较差,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明人将其制成了苯磺酸盐(见式Ⅲ),具有与SKLB-610相当的抗肿瘤活性,分子式为C28H24F3N3O6S,分子量为587.57,中文名为: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4-甲基苯磺酸盐(以下简称SKLB 710)。
SKLB 610和SKLB 710两个化合物溶解度及体外溶出均不理想,发明人欲通过制剂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SKLB 610和SKLB 710两个化合物溶解度极小,阻碍了药物的及时吸收,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低。本发明为解决其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的技术问题,寻求了不同制剂手段,结果发现,分别将SKLB 610和SKLB 710作为活性成分,加入载体材料β-环糊精(以下简写为β-CYD)、羟丙基-β-环糊精(以下简写为HP-β-CYD)或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YD)中的任意一种;采用三种载体材料的混合物,如三者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制成包合物,可有效提高生物利用度或增加水中溶解度。
本发明包合物以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或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4-甲基苯磺酸盐为活性成分,加入载体材料制成的包合物;其中,N-甲基-4-(4-(3-三氟甲基)苯甲酰氨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或其4-甲基苯磺酸盐与载体材料的投料重量比为1∶1~200。
根据筛选试验发现:当活性成分与载体材料的投料重量比为1∶1~200时,均可满足提高药物溶解度的目的,体外溶出速度比原料药提高4~8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07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