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通运输(轨道、公路机动车辆)防追尾、防碰撞办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87060.2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大伟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G08G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2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运输 轨道 公路 机动车辆 追尾 碰撞 办法 | ||
技术领域
铁路、地铁、城市地上轨道运输和公路机动车辆运输防追尾、防碰撞综合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运输:现代轨道运输已发展成为高速、重载和高发车频率的综合系统,机(列)车间重大追尾事故发生率有较大提高;小概率事件发生下,这类恶性追尾事故造成人、财、物损失巨大,现行方法措施防范难度加大。之前,轨道运输系统运行是使用有线通讯、电报、路网和车载信号系统及控制台等指挥调度,同线上一个闭塞区间或站区内只允许一列列车占有,以防止前后车追尾;各级调度指挥只分别对前、后车辆发送、传递指令和信号,同线上相邻两车驾驶控制人员(指司机和同车上按规定能对车辆行驶施加影响的其它机组人员,以下相同)除手持信号旗、灯外无其它直接联络设备和方式,且无法通过直接联络(还没有方便的无线通讯设备和系统)防止恶性追尾事故,因此也没有相关管理规定和驾驶操控人员操作规程,要求其直接联络,以防止追尾事故发生;前后车直接联络,这一有效且并行的安全保障环节因客观原因未启用,全系统防范和阻止恶性追尾事故发生的可靠度随之被降低。现代轨道运输系统已能实现机(列)车完全自动驾控,无线调度通讯技术和语音、视频通讯设备高度发达,防追尾安全管理系统也随之现代化。同线上相邻两车驾驶控制人员与调度指挥(各级调度和站区)人员是防范列车追尾事故的三个直接关联方及直接责任方,均为关键环节;调控方分别与前、后(指相邻前车和相邻后车,以下相同)机车驾驶控制人员的双向联络历来受重视并不断完善;追尾事故发生时,前、后车驾驶控制人员首先会造成重大伤亡、且负有直接责任,而他们之间的双向联络,却一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施,未纳入装备和管理系统;这三方组成的环节仍处于开环状态,还没有形成双向封闭、高效可靠的防追尾系统体系,而现代无线通讯设备和系统硬件技术已能满足前、后机车驾驶控制人员双向联络要求,完善系统设计和管理制度是关键;又因各种元器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故障率和人员误报率等,均大于零,故补齐同线机车驾驶控制人员间的双向联络,可有效防止恶性追尾事故发生。公路运输:当今,公路机动车辆重大碰撞、追尾事故频发,随各种路段车辆密度加大,高速、重载车辆发生恶性车毁人亡、严重毁坏路桥设施事故比重上升,各相关方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防范公路机动车辆重大追尾事故发生。车辆生产研发管理机构、公路建设管理机构、交通管理机构、保险机构和交通运输企业、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应协同合作,发展和开发机动车智能防碰撞、防追尾系统;建设机动车智能防碰撞、防追尾系统辅助驾驶正当时,应尽早启动并不断完善。交管及路网系统(路面、设施、管理者)、上路机动车和驾驶员是行车时驾驶管理的三个直接相关方,即车外系统、车辆自身系统和驾乘者三个方面,现在占主导的情况是:前两者通过路面和轮胎有直接联系和响应;驾驶员与车外系统间(包括与其它相邻行驶车辆、交管系统、路网设施等)主要是靠有色光、反光镜、指挥手势等视觉信号和喇叭声音联系和响应;驾驶员依据车辆给出的色、光、仪表、屏幕等视觉信号和声音信号直接操控车辆,实现两者间的联系和相应。这些联系和响应多是非自动智能化的,在紧急时会出现稍慢或不够及时的情况,面对大密度交通流量和高速、重载车辆,在预防车辆恶性碰撞、追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车外系统和车辆自身的自动智能化,以及它们与驾乘者间的自动智能化联络,将加强三者一体化和有机结合,提高整体智能和抗重大事故发生能力。车外系统与车辆本身的自动智能化联络和车载智能防撞、防追尾辅助驾驶系统的实施,将有效大幅降低高速、重载车辆恶性交通事故发生率,有效减少车辆损毁和人员伤亡事故损失;随这一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避免公路机动车辆重大碰撞、追尾事故发生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大伟,未经王大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70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长牡蛎无损伤取样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卷筒式管道机器人投放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