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个多棱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4482.X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林庆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庆森 |
主分类号: | F23D14/00 | 分类号: | F23D14/00;F23D14/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5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个多 棱柱 火器 组合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燃气灶领域,涉及一种多个多棱柱腔组合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有售的燃气灶,采用多个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的全部都是圆柱腔的。参见发明人林庆森的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的混气导管组合件》专利号200320107378.9,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的升降结构》专利号:2003017324.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燃烧器》专利号:200510042143.X。采用多个圆柱腔分火器(有中心分火器和外环均布分火器之分)组合的燃烧器,存在以下严重缺陷:自动升降的多个圆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其多个内套管组合固定在一个内套管组合盘上必须垂直于这个盘的平面,还有多个对应套于内套管上的圆柱腔分火器也必须另外组合固定在圆柱腔分火器组合盘上,也必须垂直于这个盘的平面,这在生产中和使用中都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产生的制造上的人工费用和售后服务费大大超出了设计者的初衷。尤其使用中该种产品因升降失灵的返修率高达90%以上,究其原因在多个圆柱状内套管和多个对应套于内套管上的圆柱腔分火器中有一个垂直于各自组合盘的平面的垂直度的偏差超过两管间的预留间隙,就会因摩擦过度而导致这种燃烧器的自动升降失灵。进一步究其原因,这种升降燃烧器又因圆柱腔分火器的侧口是必须设定摆放角度并且要有措施保障角度不会发生转变的,只因是圆柱状的内套管和圆柱腔的分火器而不能采用多个圆柱腔分火器独立升降的技术方案,否则不能保障其侧口处在设定的摆放角度位置上,这样又必然导致相邻的圆柱腔分火器各自喷出的燃气出现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造成燃烧效率差,烟气中一氧化碳严重超标的质量问题。
同时,实验研究发现,多个柱腔组合燃烧器在点火时和燃烧持续的多个时间段所需要的控制燃气混风量的风门开启是不同的。常温时的这种燃烧器点火时风门开启量仅需3/10为最佳,燃烧持续3分钟时,风门开启量需要调至5/10,6分钟后需要调至全开为最佳。否则,风门开启量大,点火时离焰现象严重,风门开启量小持续燃烧3分钟后乃至6分钟后因燃烧器柱腔内高温下的热阻力会使混风量下降,进而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干烟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严重超标。而在实际使用中让消费者按时间手控风门的开启量是很难做到的。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多个柱腔组合燃烧器如果只是燃气喷孔直接对应柱腔的下端口所形成的引射混风效果并不能满足高温下的燃烧器混风需要,即使将风门的开启量调至最大,燃气燃烧干烟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仍然会较高。
上述已有的柱腔分火器,其分火盖均是采用金属棒材切削或锻造而制得,尤其须用铜或不锈钢等贵金属时,其用料量和加工成本都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方便且分火器侧口方向定位准确的多个多棱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个多棱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它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心管及外围呈环形排列的外环管,中心管和外环管的顶部分别安装有中心分火盖和外环分火盖,外环管的上部管壁被部分切割形成侧口;中心管和外环管下端与燃气的喷口位置相对应,中心管邻近位置安装有感应针、点火针,其特征在于:中心管及外环管为多棱柱体,中心管及外环管穿过的限位盘或风口盘上的通孔为相应的多边形,多边形通孔对中心管及外环管限位。
上述的一种多个多棱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中心管及外环管为六棱柱体,中心管及外环管穿过的限位盘或风口盘上的通孔为相应的六边形;所有外环管侧口方向均按顺时针或均按逆时针朝向相邻的外环管。
上述的一种多个多棱柱腔分火器组合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中心管上的中心分火盖上部为帽状实体或板状实体,实体下平面周边均匀分布有向下的支撑脚,支撑脚中部向实体中心线方向内折形成支撑肩,支撑肩座于中心管的上端口上;外环分火盖为由薄金属板冲压成的“凵”形,它置于外环管顶部的空腔内并与外环管紧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庆森,未经林庆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44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