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脱履带行走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013293.8 | 申请日: | 2012-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朱健声;张浩峰;董宏林;朱凯;赵春霞;唐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 行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小型履带车辆的行走机构,具体的说是通过改变履带和负重轮之间的相关结构来避免履带在各种工况下的脱落现象。
背景技术
在现有履带车辆上,为防止履带在工作中脱落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中间诱导齿配合开槽负重轮。利用诱导齿两侧的轮缘限制履带横向位移,进而可防止履带脱落。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效果良好应用较为普遍,且可配合大行程悬挂系统工作,但它不能彻底杜绝履带脱落现象;2、双侧诱导齿配合中间负重轮。由于履带两侧的诱导齿使中间形成一条U形滚道,各负重轮在U形滚道中滚动,履带则受负重轮限制而不会脱出,可配合大行程悬挂系统工作。其缺点是滚道内的杂物不易排出,其间的杂物不仅增加轮子和履带的损耗,转向和侧坡行驶时还会导致履带的脱落,这种方式在轻小型车辆上应用较为普遍;3、轨道式结构。履带在中间位置形成一条连续的凸起,各负重轮骑于轨道上滚动,依靠负重轮两侧的挡边来限制履带横向位移。这种方式可以较好的解决落入滚道的杂物阻碍负重轮运转问题,但其提供的横向限制力较小且在有悬挂系统时情况不佳。这种结构常用于速度缓慢没有悬挂系统的履带式工程机械;4、橡胶同步带式结构。履带以夹有筋线的橡胶为主体,在滚道面上做出凸起状传动齿并兼起防脱限位作用,有些在履带面开有通孔以便排出落入的杂物,常可在小型农机和机器人上见到。此类结构由于受橡胶材料特性限制,起限位作用的凸起不能做的太高,加上履带抗扭转变形能力不足,其抗脱落能力非常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现有中小型履带行走系统在防止履带脱落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可靠防脱性能的行走系统配置结构,旨在改善小型履带车辆的履带防脱效果,装备该系统的履带车辆可以实现各种工况的稳定行驶,而不必考虑履带的脱落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抗脱履带行走机构,由支撑部分和行走部分组成,支撑部分包括导齿槽、导杆、弹簧、压板、螺母、轮榖支架、负重轮、轴承、轴承盖、平衡肘、连杆、摆杆垫片、压紧螺母和连接板,导齿槽通过导杆安装于轮毂支架上,弹簧套于导杆外,压板用于固定弹簧的上端;两个负重轮通过轴承并列安装于轮毂支架两侧,轴承盖装在外侧负重轮上,平衡肘安装在轮毂支架的中心孔里,上端通过连接板与车体及悬挂相连,摆杆垫片通过压紧螺母与轮毂支架固连并通过连杆铰接于连接板的一根柱销上;行走部分为由防脱诱导齿、履带板体、履带销和端连接器构成的履带;防脱诱导齿穿于履带销中间位置,履带板体穿装于防脱诱导齿的两侧,端连接器固定于履带销两端。轮毂支架与负重轮通过轴承连接并相对于车体不能转动。所述导齿槽具有一个T形的内空截面并布置于一对负重轮的轴向空间里,且能够沿导杆作上下移动。轮毂支架通过平衡肘、连杆、摆杆垫片和连接板构成的平行四杆机构连接于车体且相对车体保持角度不变。防脱诱导齿主运动法向面为上端倒角的T形截面并布置于履带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该T形截面与导齿槽的T形内空截面相匹配构成一对移动副。导齿槽还可以桥式结构布置在两对负重轮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较彻底的杜绝了履带行驶过程中的脱落问题;2、不影响悬挂系统的工作和行程。导齿槽安装于轮毂支架上可随负重轮和轮毂支架上下运动,原悬挂系统的行程不会受到任何影响;3、适用于各种地面工况。由于导齿槽具有相对于负重轮的运动能力,使得落入履带的杂物不至影响正常行驶,又由于导齿槽和防脱诱导齿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一般的泥沙等物即使进入运动副也不会卡住履带的运动;4、不增加安装空间,改装方便。整套系统通过更改负重轮和履带实现,因此不会增加额外的使用空间。
说明书附图
图1(a) 图1(b)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设有防脱诱导齿的履带结构示意图。
图3(a) 图3 (b)是导齿槽结构示意图。
图4(a) 图4 (b)是平衡肘四杆机构结构及工作示意图。
图5(a) 图5 (b) 图5(c)是本发明导齿槽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采用桥式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32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