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4095.5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9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谢炎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夏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4 | 分类号: | H01L33/04;H01L33/36;H01L2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陈波;文琦 |
地址: | 孟帕里斯&卡尔德,P.O.Box.30*** | 国省代码: | 开曼群岛;KY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缺陷层的发光二极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效率,方法之一是使用穿隧接面(tunnel junction)将两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迭加起来。迭加发光二极管比单一发光二极管放射更多的光线,因而提高了亮度。使用穿隧接面还可强化电流的分散(spreading),使得主动层内更多的载子可进行再结合(recombination)。此外,迭加发光二极管比同样数目的单一发光二极管具有较少的电极接触,不但可节省空间,而且可降低所造成的电致迁移(electromigration)问题。
传统形成穿隧接面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重掺杂技术,如美国专利第6,822,991号,题为“含有穿隧接面的发光装置(Light Emitting DevicesIncluding Tunnel Junctions)”。由于穿隧距离通常很短,因此,使用重掺杂技术较难达到所要的穿隧接面。再者,重掺杂也可能影响到邻近层级的掺杂浓度。
传统形成穿隧接面的另一方法是使用极化(polarization)技术,如美国专利第6,878,975号,题为“极化场增强之穿隧结构(PolarizationField Enhanced Tunnel Structures)”。此种方法需要较复杂的工艺控制,而且会限制材质使用的选择性。
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的另一方法是在发光二极管的电极处形成欧姆接触(ohmic contact)。传统形成欧姆接触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重掺杂技术,此方法的缺点会影响到邻近层级的掺杂浓度。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装置,其使用导电缺陷层以形成穿隧接面或者欧姆接触,以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相较于传统发光二极管,本发明实施例使用较简单的工艺及架构来形成穿隧接面或欧姆接触,不但能改善发光效率且不会引发其它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一,发光二极管包含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及导电缺陷层。其中,导电缺陷层位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作为穿隧接面,藉以将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迭加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包含第一掺杂层、第二掺杂层、导电缺陷层及至少一个电极。其中,导电缺陷层位于第一/第二掺杂层与电极之间,藉以形成欧姆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简化示意图。
图2A显示图1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为同质接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B显示图1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为异质接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显示图2B的第二掺杂层与导电缺陷层的晶格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显示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 第一发光二极管
111 n型掺杂层
112 p型掺杂层
113 第一掺杂层
114 主动层
115 第二掺杂层
116 共价键
117 第一电极
12 导电缺陷层
121 共价键
122 悬键
13 第二发光二极管
131 n型掺杂层
132 p型掺杂层
133 第一掺杂层
134 主动层
135 第二掺杂层
136 第二电极
20 发光二极管单元
22 焊线
24 基板
25 第一电极
27 第二电极
29 电源供应器
41n 型掺杂层
42 主动层
43p 型掺杂层
44 导电缺陷层
45p 型电极
46n 型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夏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夏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4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