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及铜合金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9926.2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8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清仁;贝沼亮介;大沼郁雄;大森俊洋;宫本隆史;佐藤宏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线株式会社;东北泰克诺亚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6 | 分类号: | C22C9/06;C22C9/00;C22C9/01;C22C9/02;C22C9/04;C22F1/08;H01B1/02;C22F1/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永康;向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电气/电子设备用的引线框、连接器、端子部件等的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的铜合金及制造该铜合金的铜合金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设备的引线框等各种端子、连接器、继电器或开关等需要电传导性及弹性的材料,对于重视制造成本的用途,应用廉价的黄铜。另外,另一方面,对于重视弹性等机械性质的用途,应用磷青铜。进而,对于除了弹性以外还重视耐腐蚀性的用途,应用锌白铜。
但是,现状是,随着近年来电子设备类及其部件的轻量化、薄壁化及小型化,如果使用这些材料,则无法充分满足所需要的强度。
近年来,对于电子设备的各种端子等需要电传导性及弹性的材料,代替以往的磷青铜、黄铜等为代表的固溶强化型合金,从高强度及高导电性的观点出发,时效硬化型的铜合金的使用量逐渐增加。
时效硬化型的铜合金是如下的铜合金:通过对被固溶处理后的过饱和固溶体进行时效处理,微细粒子均匀地析出而提高了耐力或弹簧挠度极限等强度特性,并且使得固溶元素量减少,有助于导电率的提高。
因此,作为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电子设备类及其部件的轻量化、材料的高强度化的要求的材料,例如,使用Cu-Ni-Si系合金(铜镍硅)或铍铜等时效硬化型的铜合金。
此外,进行轻量化、材料的高强度化,而作为与电子设备类对应的铜合金,使用Cu-Ni-Si系合金(铜镍硅),以尝试基于制造方法的改善。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铜合金材料,是含有1.0~5.0质量%的Ni、0.2~1.0质量%的Si、1.0~5.0质量%的Zn、0.1~0.5质量%的Sn、0.003~0.3质量%的P,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材料,包括如下工序:第一冷轧工序,冷轧至作为目的的最终板厚的1.3~1.7倍的厚度;第一热处理工序,将第一冷轧后的材料加热至700~900℃后,以毎分25℃以上的降温速度冷却至300℃以下;第二冷轧工序,将第一热处理后的材料冷轧至最终板厚;第二热处理工序,将第二冷轧后的材料加热至400~500℃,并保持30分钟~10小时;以及对第二热处理后的材料在长度方向施加张力的同时,以400~550℃加热保持10秒~3分钟。但是,制造工序复杂,难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公开了利用该Cu-Ni-Si系(铜镍硅)合金,添加其他金属元素进行改善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4)。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的电子材料用铜合金,是含有Ni:1.0~4.5质量%、Si:0.50~1.2质量%、Cr:0.0030~0.3质量%(其中,Ni与Si的重量比为3≦Ni/Si≦5.5。),剩余部分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对于分散在材料中的大小为0.1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Cr-Si化合物,该分散粒子中的Cr相对于Si的原子浓度比为1~5,其分散密度为1×106个/mm2以下。但是,作为改善Ni-S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的铜合金,关于高强度、高导电性却存在限制。
另外,公开了析出与Ni-Si系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Cr-Si系、对Ni-P添加Fe的Ni-P-Fe系、Ni-Ti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铜合金(参照专利文献5~7)。例如,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如下的电气电子设备用铜合金,是包含:1~3mass%的Ni及0.2~1.4mass%的Ti,所述Ni及Ti的质量百分率的比率(Ni/Ti)为2.2~4.7,包含:Mg和Zr中一者或两者并合计为0.02~0.3mass%,以及0.1~5mass%的Zn,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含有由Ni、Ti、及Mg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由Ni、Ti、及Zr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和由Ni、Ti、Mg、及Zr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金属间化合物,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密度为1×109~1×1013个/mm2,拉伸强度为650MPa以上,且导电率为55%IACS以上,并且以150℃保持1000小时时的应力松弛率为20%以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7065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292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90408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66787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126739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1-3358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线株式会社;东北泰克诺亚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日本精线株式会社;东北泰克诺亚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99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