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由N-(2,2-二氟乙基)丙-2-烯-1-胺起始制备2,2-二氟乙基胺衍生物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54505.0 | 申请日: | 2011-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3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 发明(设计)人: | N·吕;J-D·海因里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13/24 | 分类号: | C07D213/24;C07C209/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石克虎;万雪松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乙基 起始 制备 衍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N-(2,2-二氟乙基)丙-2-烯-1-胺起始制备某些2,2-二氟乙基胺衍生物的方法。
现有技术
2,2-二氟乙基胺衍生物是制备农业化学活性物质的有价值的中间体(参见例如WO 2007/115644)。已知有多种方法用于制备2,2二氟乙基胺,例如通过酰胺氢化或通过用氢还原。
例如WO 2009/036900公开了通过N-[(6-氯吡啶-3-基)甲基]-2,2-二氟乙酰胺的酰胺氢化而制备2,2-二氟乙基胺衍生物的方法(参见反应式1),但是其缺点是由于使用复杂的氢化物例如硼氢化钠,因为氢化物非常昂贵且只能在复杂的安全措施下使用。
反应式1:
WO 2009/036901公开了通过氢还原N-(6-氯吡啶-3-基)亚甲基-2,2-二氟乙胺(参见反应式2),而WO 2010/105747公开了通过氢还原1-(6-氯吡啶-3-基)N-[(1E)-2,2-二氟亚乙基]甲胺。这些方法的缺点是使用氢,因为在这里其氢气的使用也需要非常复杂的安全措施。
反应式2:
涉及杀虫有效的4-氨基丁-2-烯交酯(olide)化合物的制备的WO 2007/115644公开了通过氮的烷基化来制备通式A-CH2-NH-R1化合物,其中A是特定的杂环且R1是卤烷基(反应式3)。
WO 2007/115644明确地公开了N-[(6-氯吡啶-3-基)甲基]-2,2-二氟乙-1-胺(化合物(3))的制备,其是从2-氯-5-(氯甲基)吡啶(化合物(2))及2,2-二氟乙-1-胺(化合物(1))开始在三乙胺存在下合成(参见反应式4)。化合物(1)及(2)与三乙胺在这方面是使用等摩尔量。所要的产物以53%的产率获得。
反应式3:
E=卤素,例如氯、溴、碘;O-甲苯磺酰基,O-甲磺酰基,
反应式4:
WO 2007/115644还公开了化合物N-[(6-氯吡啶-3-基)甲基]-3-氟丙-1-胺及N-[(6-氯吡啶-3-基)甲基]-2-氯-2-氟乙-1-胺是以相同的方式制备。
公开在WO 2007/115644中用于制备式A-CH2-NH-R1化合物的方法,其中A是特定的杂环且R1是卤烷基,缺点是在反应过程中可出现氮的多重烷基化。这导致产率下降,其甚至可以根据明确提到的实例中的产率中发现。产率只有53%。这些多重烷基化只能通过使用大过量的胺而下降。除了胺类通常是非常成本密集的事实之外,该方法也因此不经济,因为大过量添加胺且未经反应的胺必须丢弃或回收,后者是一项复杂的操作。
但是因为2,2-二氟乙胺衍生物在农业化学活性物质的合成中作为结构单元的重要性,需要寻找一种可以在商业规模及便宜情况下使用的方法。其也是要追求的是同时得到高产率及高纯度的特定2,2-二氟乙胺衍生物,所以目标化合物优选不需要进行额外、可能复杂的纯化。
现在已经发现一种简单且因此便宜的方法用于制备式(IV)的2,2-二氯乙胺衍生物,该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题因此是一种用于制备式(IV)的2,2-二氟乙胺衍生物的方法
其包括下面步骤(i)及(ii):
步骤(i):烷基化,使式(I)的N-(2,2-二氟乙基)丙-2-烯-1-胺
与式(II)化合物任选地在无机或有机碱存在下反应,
A-CH2-E(II)
得到式(III)化合物
其中,在式(II)、(III)及(IV)中,A是吡啶-2-基、吡啶-4-基或吡啶-3-基,其可任选地在6-位置被氟、氯、溴、甲基、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取代,或是1,3-噻唑-5-基,其可在2-位置被氯或甲基取代,或是下式的吡啶-3-基
其中
X是卤素、C1-C12-烷基或C1-C12-卤烷基,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45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