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无气门自吸物料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1749.6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2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泉生;牟征;庄承年;王龙添;王龙波;王龙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泉港迅达石化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9/02 | 分类号: | F04B9/02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娄烨明 |
地址: | 3628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气门 物料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新型的无气门自吸物料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海底江河中各种输送管道、陆地管道、装车站、储罐车等在输送和转运各种介质液体的过程中泄漏时;在管道另一端必须放些水进管道而不造成蔽压,如此会扩大和造成二次的环境污染。
海底油气管道被喻为海洋油气田的生命线。海底管道安全、可靠运行是海上油气田生产的根本保证。随着海洋石油资源开采和石油长距离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海底石油管线铺设长度增长迅速,管道泄漏事故也随之不断增多。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内外针对溢油泄漏事故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线的监控和定位检测,以及事故后对泄漏原油的回收利用。然而,泄漏检测技术只能为应急措施的快速响应提供前提条件;而溢油回收与处理技术,仅局限于对已泄漏油品进行溢油拦截和回收,以降低事故对近海地区造成的影响。事实上,在泄漏事故发生之后,即使运输管道停止工作,管道中的油品仍有可能继续向海洋中扩散,从而增加泄漏污染的程度和范围,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后期溢油回收与环境修复的难度和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拆卸安装简单、实用的新型的无气门自吸物料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新型的无气门自吸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储存罐19、传动机构、连动机构、固定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与连动机构相连接;连动机构连接于固定机构上;所述的增压储存罐19与传动机构相连接。
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机座1、防爆电动机2、变速器3、曲轴4、曲轴箱体11;防爆电动机2固定连接于机座1上;变速器3固定连接于机座1上,且与防爆电动机2相连接;所述的曲轴4与防爆电动机2的转动轴相连接,且位于曲轴箱体11内;曲轴箱体11连接于机座1上;所述的曲轴箱体11上设有进口管121和出口管122,所述的进口管121和出口管122位于曲轴箱体11的上部;所述的进口管121与增压储存罐19相连接。
所述的连动机构包括曲轴4、连杆5、活塞6、缸套7、注塞杆8、组合式注塞9、注塞缸10;缸套7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11的下部;所述的连杆5一端连接于曲轴4的一偏心轴径上;活塞6连接于连杆5的一端;所述的活塞6设于缸套7内,且相对于缸套7可轴向滑动;所述的注塞杆8固定连接于活塞6的另一端;所述的注塞缸10上设有吸入口111;注塞缸10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11的上部,且位于进口管121的侧边;所述组合式注塞9固定连接于注塞杆8的另一端,位于注塞缸10内,且相对于注塞缸10可滑动;所述的注塞杆8与曲轴箱体1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装置18;所述的进口管121、吸入口111、注塞缸10和出口管122形成独立的进口和出口通道。
所述的固定机构包括回流控制开关板12、固定板13、弹簧14;所述的固定板13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11的内上部;回流控制开关板12连接于固定板13上;回流控制开关板12与固定板13之间连接有弹簧14;所述的回流控制开关板12位于注塞缸10的上方,且随注塞杆8上行程作动时与注塞缸10打开,往回时与注塞缸10闭合。
所述曲轴4反向错开排列分布于防爆电动机2的转动轴上。
所述的组合式注塞9包括注塞体101、密封塞102、注塞环103、限位齿轮104,所述的注塞体101内设有内齿条105,密封塞102连接于注塞体101的内部,且其上设有外齿条106;限位齿轮104相啮合于内齿条105和外齿条106组成的齿条道轨上;所述的注塞体101上设有注塞环103。
所述的曲轴箱体11上设有压力表15。
所述的进口管121设有单向阀17。
所述的进口管121和出口管122之间连接有泄压管20;所述的泄压管20上设有闸阀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泉港迅达石化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泉港迅达石化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1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