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围堰海参养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1666.0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6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雪莹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围堰 海参 养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浅海围堰用于海参养殖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海参因其营养价值高,是中老年人的良好保健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由于野生海参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近些年来海参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鲁辽两省。虽然养殖规模和发展迅速,但由于养殖技术仍相对落后,特别是海参养殖装置,其选用和设计仍缺乏科学性,遇到极端海况时容易造成渔民的严重损失。目前海参养殖包括海底养殖、池塘养殖和围堰养殖等,其中以后两者居多,也较为成熟;然而池塘和围堰养殖装置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附着基(如石块、瓦片、水泥管或塑料管等)在泥质围堰中容易随着时间而沉陷,使附着基的功能逐渐丧失,从而缩短了养殖装置的使用时间;(2)捕捞困难,由于附着基在池塘和围堰的底部,捕捞海参时需要潜水员下水清理或将水排干后集中捕捞。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海参养殖装置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易于捕捞的新型围堰海参养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围堰海参养殖装置,包括设于围堰底部的附着基,还包括有连接绳及漂浮在围堰水面上的浮漂,上述连接绳的一端固定在上述附着基上,上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上述浮漂上,上述附着基包括有为海参提供生长场所的塑料管和钢筋混凝土管,上述塑料管和上述钢筋混凝土管通过上述连接绳捆绑在一起。
上述塑料管与上述钢筋混凝土管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导气通孔。
上述塑料管的两端和上述钢筋混凝土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网布。
上述塑料管设有若干根,上述钢筋混凝土管设有一根,且上述钢筋混凝土管夹设在若干根上述塑料管中。
上述塑料管直径为10-30cm,长度为0.3-1.5m,上述钢筋混凝土管直径也为10-30cm,长度为1.0-1.5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连接绳与浮漂的配合,使附着基不易随时间而沉陷,待海参长大后,直接提升该装置进行收获,避免传统海参养殖方式需要潜水员下水清理或将水排干后集中捕捞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利用钢筋混凝土管的自身重力可避免附着基因水流作用力而发生移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
附着基 1 塑料管 11
导气通孔 111 钢筋混凝土管 12
尼龙绳 2 浮漂 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围堰海参养殖装置,包括附着基1、尼龙绳2和浮漂3;其中,
尼龙绳2的一端与附着基1固定连接,尼龙绳2的另一端与浮漂3固定连接,附着基1包括塑料管11和钢筋混凝土管12,该塑料管11设有若干根,钢筋混凝土管12设有一根,该钢筋混凝土管12与各塑料管11均横卧放置在一起,并通过尼龙绳2捆绑在一起,且钢筋混凝土管12夹设于各塑料管11中并处于附着基1的底部,各塑料管11的直径均为10-30cm,长度均为0.3-1.5m,钢筋混凝土管12的直径为10-30cm,长度为1.0-1.5m。
使用时,把海参苗撒播在各塑料管11和钢筋混凝土管12内,再把附着基1放入围堰底部,浮漂3漂浮在围堰的水面上,此时海参苗即可在塑料管11和钢筋混凝土管12内成长;待海参苗长大后,人们可通过手工或提升机械提升起浮漂3,浮漂3通过尼龙绳2把附着基1提升出围堰水面至船上,这样,人们可方便地收获到海参,收获后可将该养殖装置重新放入围堰底部进行下一轮养殖。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水流将海参从塑料管11和钢筋混凝土管12的两端开口中冲出,可在塑料管11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设有密封塑料管11开口的密封网布(图中未示出),在钢筋混凝土管12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设有密封钢筋混凝土管12开口的密封网布(图中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中,可在塑料管1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气通孔111,这样利用塑料管11的开口与导气通孔111的对流作用,可为塑料管11的内外水流交换提供了通道,避免了塑料管11内出现死水的现象;也可在钢筋混凝土管12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气通孔(图中未示出),这样利用钢筋混凝土管12的开口与其上的导气通孔的对流作用,可为钢筋混凝土管12的内外水流交换提供了通道,避免了钢筋混凝土管12内出现死水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16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薄膜制孔机
- 下一篇:一种抽屉式儿童储物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