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油箱的排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9342.5 | 申请日: | 201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1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岩;姜林;刘亮;管云祥;吕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B60K15/03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任利国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排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燃油箱,特别涉及一种燃油箱的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汽油易挥发,其饱和蒸汽压较大,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往往能够达到70KPa甚至到1bar,容易造成塑料燃油箱变形,在加油或工作过程中均需要排气。
现有非ORVR(随车加油蒸汽回收系统)汽车燃油箱的加油排气通路如下,加油管的下部管口连接在燃油箱上,液位控制阀安装在油箱顶部,液位控制阀的出口接入膨胀腔,膨胀腔的出口与加油管的上部连通。加油排气路径:油箱→液位控制阀→膨胀腔→加油管→大气,加油时通过该路径不断排出燃油箱上部的燃油蒸汽及空气,使加油顺利进行。
工作排气通路如下,翻转切断阀安装在油箱顶部,翻转切断阀的出口接入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出口接入碳罐。工作排气路径:油箱→翻转切断阀→油气分离器→碳罐→发动机。箱体内的燃油蒸汽不断被碳罐吸收,以降低燃油箱内部的压力,碳罐会逐渐趋于饱和,直至无法继续吸收燃油蒸汽,这时需要开启发动机对碳罐进行清洗。
这种结构在特殊的车型上,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无法同时布置膨胀腔和油气分离器,如果省去膨胀腔会影响加油性能,导致顾客抱怨;如果省去油气分离器,燃油的挥发性形成压力以及车辆行驶时燃油晃荡导致油箱的液态燃油经由翻转切断阀进入到碳罐,导致碳罐失效,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燃油箱的排气系统,结构简洁,占据空间小,同时保障在翻车之后,残余在加油管及排气通道内的液体燃油不会进入碳罐。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燃油箱的排气系统,包括加油管、翻转切断阀、液位控制阀、膨胀腔及碳罐,所述加油管的下部管口连接在燃油箱上,所述翻转切断阀及液位控制阀均安装在燃油箱的顶部,所述液位控制阀及翻转切断阀的出口均与所述膨胀腔的进口相连接,所述膨胀腔的上部安装有四通排气接头;所述四通排气接头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及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插入于所述膨胀腔内且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进口插入于所述膨胀腔内且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碳罐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加油管的上部管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进口插入所述膨胀腔内的深度比所述第二进口插入膨胀腔内的深度深。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燃油箱的排气系统在无法同时布置膨胀腔和油气分离器的情况下,省去油气分离器;翻转切断阀的出口与膨胀腔的进口相连接,通过在膨胀腔上安装四通排气接头,四通排气接头的第一出口与碳罐的进口相连通,使得膨胀腔兼具油气分离的功能,正常工作时的排气通路为:油箱→翻转切断阀→膨胀腔→碳罐→发动机,能够保证工作时能够正常排气;加油时的排气通路仍为:油箱→液位控制阀→膨胀腔→加油管→大气;第一进口插入膨胀腔内的深度更深,一旦发生翻车,四通排气接头的第一进口高于第二进口,残余在排气通道内的液体燃油会进入第二进口,经加油管的管口排放,避免残存燃油进入碳罐,导致碳罐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油箱的排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油箱;2油泵;3翻转切断阀;4碳罐;5液位控制阀;6膨胀腔;7加油管;8四通排气接头;8a第一进口;8b第一出口; 8c第二进口; 8d第二出口;9进口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的排气系统包括加油管7、翻转切断阀3、液位控制阀5、膨胀腔6及碳罐4,加油管7的下部管口连接在燃油箱1上,且安装有进口控制阀9,进口控制阀9在加油时限制燃油从油箱内回流,以及防止燃油箱内压力升高,燃油向加油管倒流。翻转切断阀3及液位控制阀5均安装在燃油箱1的顶部,液位控制阀5及翻转切断阀3的出口均与膨胀腔6的进口相连接,膨胀腔6的上部安装有四通排气接头8;四通排气接头8包括第一进口8a、第一出口8b、第二进口8c及第二出口8d,第一进口8a插入于膨胀腔内且与第一出口8b相连通,第二进口8c插入于膨胀腔内且与第二出口8d相连通;第一出口8b与碳罐的进口相连通,第二出口8d与加油管的上部管口相连通;第一进口8a插入膨胀腔内的深度比第二进口8c插入膨胀腔内的深度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9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