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道岔与轨道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4265.6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2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覃小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小卫 |
主分类号: | E01B7/12 | 分类号: | E01B7/12;B61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道岔 轨道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轨道建设和轨道车辆,以及铁路运输领域,具体为固定道岔与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铁路道岔都是活动式的,主要是通过扳道切换运行轨道,最早采用人工扳道,随后出现气压式、电动式等控制系统进行扳道。扳道需要专人或者复杂的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等进行控制,同时轨道设计、施工及整个控制系统都非常复杂,成本较高。另外,同时前后通过的车辆只能向同一个方向行驶,无法分别换道,如果要改换方向,则必须等待前面车辆通过后,再次扳动道岔改变轨道方向才能继续行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固定道岔与轨道车辆,采用固定式道岔,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减少人力物力,降低铁路建设、运行成本,安全性、可靠性都能够保证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固定道岔与轨道车辆,由左轨道、右轨道、左交叉轨道、道岔左缝、岔尖左缝、右交叉轨道、岔道右缝、岔尖右缝和轨道车辆组成,左轨道、右轨道、左交叉轨道、右交叉轨道固定于路基上,左交叉轨道位于左轨道和右轨道之间,其下端与左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道岔左缝,上端与右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岔尖左缝,右交叉轨道位于左轨道和右轨道之间,其下端与右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道岔右缝,上端与左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岔尖右缝;轨道车辆由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四个承重轮和左前导向轮、左后导向轮、右前导向轮、右后导向轮四个导向轮组成,四个承重轮安装在轨道车辆底部,轮缘均在内侧,与轨道接触,四个导向轮安装在轨道车辆底部,轮缘均在外侧,可以上下活动,提起则脱离轨道,落下则卡在轨道上;道岔左缝、岔尖左缝、道岔右缝和岔尖右缝的宽度大于轨道车辆承重轮和导向轮宽度,可以使承重轮和导向轮从中通过。
轨道车辆左前导向轮和左后导向轮落下压在轨道上,其轮缘在左,此时车辆右边的右前导向轮和右后导向轮则提起,与右轨道脱离不起作用。这样左前轮、左后轮与左前导向轮、左后导向轮就将轨道车辆卡在左轨道上,左前轮和左后轮的轮缘经道岔左缝前行,从而就使轨道车辆在进入岔道后能自动进入左轨道,反之则进入右轨道。前后轨道车辆可以分别控制自己的导向轮,从而可以到行驶到各自轨道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能:
1、简化和改善了轨道设计和施工,道岔固定,不需要对轨道道岔进行控制,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2、通过控制轨道车辆的导向轮收起或落下,控制轨道车辆进入道岔时的转向,由于行进路线由车辆自身控制,不同车辆可以前后通过并向不同方向前进,不需要改变道岔或等候,既达到方向控制目的,又节省了时间,保证铁路畅通,安全快速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左轨道、2——右轨道、3——左交叉轨道、4——道岔左缝、5——岔尖左缝、6——右交叉轨道、7——岔道右缝、8——岔尖右缝、9——轨道车辆、10——左前轮、11——左前导向轮、12——左后轮、13——左后导向轮、14——右前轮、15——右前导向轮、16——右后轮、17——右后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
固定道岔与轨道车辆,由左轨道、右轨道、左交叉轨道、道岔左缝、岔尖左缝、右交叉轨道、岔道右缝、岔尖右缝和轨道车辆组成,左轨道、右轨道、左交叉轨道、右交叉轨道固定于路基上,左交叉轨道位于左轨道和右轨道之间,其下端与左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道岔左缝,上端与右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岔尖左缝,右交叉轨道位于左轨道和右轨道之间,其下端与右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道岔右缝,上端与左轨道形成的间隔成为岔尖右缝;轨道车辆由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四个承重轮和左前导向轮、左后导向轮、右前导向轮、右后导向轮四个导向轮组成,四个承重轮安装在轨道车辆底部,轮缘均在内侧,与轨道接触,四个导向轮安装在轨道车辆底部,轮缘均在外侧,可以上下活动,提起则脱离轨道,落下则卡在轨道上;道岔左缝、岔尖左缝、道岔右缝和岔尖右缝大于轨道车辆承重轮和导向轮厚度,可以使其从中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小卫,未经覃小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42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用PSA制氧设备全自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螺旋混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