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上边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00814.7 | 申请日: | 2011-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9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有传;项剑;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上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加强车身强度和刚度的汽车上边梁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轿车侧围总成内的上边梁结构为:其具有连接前柱内板的连接部、连接后柱内板的连接部以及连接中柱内板连接部。该上边梁起到的作用是加强了侧围强度,但其不与顶盖横梁连接,并不能很好地对整个车身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加强。当轿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轿车的顶盖横梁和上边梁容易变形,尤其是顶盖横梁和上边梁的连接处变形严重,严重影响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普通上边梁没有连接顶盖横梁,不能很好地对整个车身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加强的问题,提供了与顶盖横梁相连,加强车身强度和刚度的汽车上边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上边梁结构,包括上边梁,在上边梁上设置有与顶盖横梁相连接的顶盖横梁连接部。本实用新型在上边梁上增加了顶盖横梁连接部,令上边梁与顶盖横梁相连接,使得整个车身强度和刚度得到了更好的加强。当轿车发生碰撞时,能有效的防止顶盖横梁和上边梁变形,使轿车的驾驶更加安全,同时有效的保证了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盖横梁连接部为三角形,在顶盖横梁连接部上设置有螺纹孔,顶盖横梁连接部和顶盖横梁通过螺栓相连接。顶盖横梁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螺纹孔,顶盖横梁通过两个螺栓与上边梁结合为一体,优化了顶盖与侧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顶盖横梁连接部通过螺栓和顶盖横梁相固定,安装维护都很方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边梁上设置有凸起的加强体。该加强体的作用与加强筋一样,加强了顶盖横梁连接部的强度,使得顶盖横梁连接部与顶盖横梁连接更加牢固,在轿车碰撞时,更不易变形,很好的保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边梁上还设置有与后柱内板相连的后柱内板连接部、与前柱内板连接的前柱内板连接部,以及与中柱内板连接的中柱内板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上边梁上增加了顶盖横梁连接部,上板梁通过螺栓与顶盖横梁连成一体,使整个车身强度和刚度得到更好的加强,在轿车发生碰撞时,能有效的防止顶盖横梁和上边梁变形,使轿车的驾驶更加安全,同时有效的保证了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前柱内板、中柱内板、后柱内板以及顶盖横梁相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汽车上边梁结构,如图1所示,上边梁3上具有后柱内板连接部8、前柱内板连接部10、中柱内板连接部9,后柱内板连接部8通过螺栓与后者内板2相固定,前柱内板连接部10通过螺栓与前柱内板4相固定,中柱内板连接部9通过螺栓与中柱内板5相固定。为了加强顶盖横梁与上边梁之间的强度,在上边梁上还设置有顶盖横梁连接部6,该顶盖横梁连接部由上边梁上部延伸而出,其形状为三角形状,该顶盖横梁连接部与上边梁为一体制造而成。在顶盖横梁连接部上凸起形成有加强体7,该加强体即为加强筋,加强了顶盖横梁连接部的强度,使得顶盖横梁连接部与顶盖横梁连接更加牢固,在轿车碰撞时,更不易变形,很好的保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在顶盖横梁连接部上设置有螺纹孔,顶盖横梁连接部通过螺栓与顶盖横梁1相固定。
另外,上边梁上的后柱内板连接部8、前柱内板连接部10、中柱内板连接部9、顶盖横梁连接部6还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后柱内2、前柱内板4、中柱内板5、顶盖横梁1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在上边梁上增加了顶盖横梁连接部,使得上板梁与顶盖横梁连成一体,使整个车身强度和刚度得到更好的加强,在轿车发生碰撞时,能有效的防止顶盖横梁和上边梁变形,使轿车的驾驶更加安全,同时有效的保证了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顶盖横梁连接部、上边梁、后柱内板连接部、前柱内板连接部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08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