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2477.3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4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欢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2 | 分类号: | C22C38/12;B21B3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牛爱周 |
地址: | 462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强度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目前生产的宽薄钢板数量在逐渐增加。由于此类钢板又宽又薄,因此在生产此类钢板时,如果使用的轧机的轧制力较低,就很难控制成品钢板的板形,进而会直接影响生产出的宽薄钢板产品的使用性能。我国钢板生产企业目前使用的轧机大多数是70年代装备,其轧制力只有4200吨,不能满足宽薄钢板生产中使用的轧机对轧制力的要求,因此目前因为轧机轧制力过低的问题已经给钢板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多计划外投入及钢板废品,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宽薄钢板的成分配比及改进钢板的生产方法,利用现有的轧机生产出符合使用要求的宽薄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
同时,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的生产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化学成分组成:C≤0.18%、Si≤0.55%、Mn1.4-1.6%、P≤0.030%、S≤0.030%、V 0.34-0.3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所述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化学成分组成:C 0.14-0.17%、Si 0.30-0.40%、Mn 1.4-1.6%、P≤0.030%、S≤0.030%、V 0.34-0.3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的,所述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化学成分组成:C 0.14-0.17%、Si 0.30%、Mn 1.43%、P≤0.030%、S≤0.030%、V 0.3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的生产方法,其工艺流程为:电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处理→连铸→清理→加热→控制轧制→控冷→翻板检查→切割、取样检验→入库,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炼钢工艺:钢水先经电炉冶炼,保证无渣出钢,随钢水加入脱氧剂预脱氧。出钢温度在1560-1600℃;随后送入LF精炼炉精炼,强化脱氧力度,保证白渣保持时间20-40min,有效精炼总时间40-60min;最后再VD炉真空处理,真空处理66Pa以下保持时间≥15分钟;
加热钢坯步骤:将钢坯放入加热炉内加热,加热时应保持钢坯中的V在钢坯奥氏体中充分溶解,加热炉的加热段温度为1240-1260℃,均热段温度为1220-1240℃,加热段与均热段的总加热时间为8-10min/cm,以保证钢坯均匀烧透;
控制轧制工艺步骤:钢板采用以四辊高压水打水辅助降温一次轧成的方法,即先采用大道次压下量25-30mm,道次压下率12-25%将钢坯厚度轧到20-22mm。采用大压下量轧制可以促使奥氏体晶粒在反复变形再结晶过程中得到细化,之后打高压水对钢坯进行降温,当钢坯温度降到950℃以下时开轧,轧制过程中继续打高压水对钢坯进行降温,终轧温度为830-880℃;之后待钢板冷却至740-780℃后及时进入矫直机进行矫直,目的是消除最终钢板内部的残余应力,得到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产品。钢板上冷床后自始至终保持平直。
根据宽薄钢板要求的性能及钢板实际轧制过程中遇到的板形控制难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本发明提供的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中V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4-0.36%。为保证宽薄钢板有良好的韧性,C控制为C≤0.18%,Mn控制在1.4-1.6%。本发明提供的低合金高强度宽薄钢板利用低C和微合金化的设计原理,即在C-Mn固溶强化的基础上,使用细晶强化、沉淀强化的手段,得到了符合使用要求,性能良好的宽薄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24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转窑筒体表面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智能防排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