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7099.1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4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崔升基;刘艳;李春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18 | 分类号: | B61F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轨道 车辆 中心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属于轨道车辆中心定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车辆在维修时,需要将车体1与转向架分离,车体1与转向架分离后需搁置安放在代用转向架6上进行维修,代用转向架6通过两侧旁承座2支承车体1,将车体1下的中心销5插入代用转向架中间的中心定位装置3的内孔中,以实现代用转向架带动车体在维修车间或工序间的移动(如图1、2所示)。现有的代用转向架的中心定位装置3的结构如图3、4所示,中心定位装置3由固定架组成7和采用固定尺寸的钢套41与尼龙套42做成的整体套筒4两部分构成,固定架组成7由四块侧板71围成一个上、下贯通的长方体空间,该长方体空间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盖板72将该长方体空间封闭,所述盖板72上均设有安装孔,将整体式套筒4压装到所述安装孔内,当车体1坐落到代用转向架6上时,车体1下部的中心销5插入尼龙套42内孔,车体1由代用转向架6的两个旁承座2承托,旁承座2与中心定位装置3共同作用,实现代用转向架6带动车体1在检修车间或工序间移动。通过整体套筒4与中心销5的配合,以保证旁承座2支承的平稳性及安全性。
现有的中心定位装置3不具备尼龙套的磨耗补偿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尼龙套42一旦出现偏磨情况,会使车体1下部的中心销5与中心定位装置3的尼龙套42之间间隙过大,从而影响旁承座2支承的平稳性及安全性,尼龙套42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偏磨,且正常的磨耗也无法调节补偿,只能整体更换尼龙套42,造成浪费。
此外,此种结构的中心定位装置3的尼龙套42尺寸固定,一种尺寸规格的尼龙套42只能应用于一种尺寸规格的中心销5,使用局限性非常大;轨道车辆维修单位所维修的车辆种类繁多,中心销5规格尺寸也各不相同,维修工厂只能针对不同的车辆不同尺寸规格的中心销5设计制作相应尺寸的中心定位装置3,致使不同车辆交替维修时必须更换中心定位装置3,而且多种规格的中心定位装置3也会给维修工厂的生产和存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中心定位装置与车体底部的中心销的配合可调,适用于多种规格尺寸的中心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中心定位装置的尼龙套尺寸固定导致的使用局限性和因无法调节补偿尼龙套的磨损导致的资源浪费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所述中心定位装置具有一固定架组成,所述固定架组成由四块侧板围成一个两端贯通的长方体空间,所述长方体空间内沿其中心对称设有至少两个径向调心单元;所述径向调心单元由连接板、支承座和两端分别与该连接板与支承座螺纹连接的径向调节螺杆构成;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承座由座体和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该座体一端的瓦状耐磨块构成;径向调节螺杆与所述座体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瓦状耐磨块在径向调节螺杆的作用下沿径向移动并共同围成一个用于与车体底部中心销配合的圆形套。
本发明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技术效果是:通过旋转径向调节螺杆,使与该径向调节螺杆一端配合的支承座沿径向移动,进而带动所有瓦状耐磨块径向移动并共同围置成一个圆形套以供与车体底部的中心销配合,由于本发明中与车体中心销配合的圆形套由两个以上的瓦状耐磨块拼组构成,若某一瓦状耐磨块内侧面磨损严重,可通过径向调节螺杆在径向上的位移进行调整使各瓦状耐磨块拼组后形成的圆形套始终与车体的中心销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一种中心定位装置可用于多种规格尺寸的中心销,使瓦状耐磨块可分体安装、拆卸,并具有磨耗补偿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代用转向架的俯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心定位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心定位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固定框组成与连接块连接的俯视图;
图7为图5中支承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5中径向调节螺杆的主视图;
图9为图5中导向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7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