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0106.7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邓爱民;吴金姿;徐泓;保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旭昌科技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36;H01L29/861;H01L21/329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单向 触发 二极管 芯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包括硅基片(1),其特征在于:在硅基片(1)的抛光面上设有第一PN结(2)以及第一扩散层(3),在第一扩散层(3)上设有第二PN结(4)以及第二扩散层(5),且第一PN结(2)以及第二PN结(4)均为曲面结,该芯片在厚度方向形成了浓度渐变的三层结构,分别为浓度最低的硅基片(1),其浓度(C1)为9.5E15~5E16,浓度高于硅基片(1)的第一扩散层(3),其最高浓度(C2)为1.5E17~8E17,浓度高于第一扩散层(3)的第二扩散层(5),其最高浓度(C3)为1E20~2E21,第一PN结(2)与第二PN结(4)之间的距离(6)为0.5~10微米,在第一PN结(2)和第二PN结(4)暴露于硅基片(1)的抛光表面(7)上覆盖有钝化层(8),在第二扩散层(5)的上表面以及硅基片(1)背面沉积金属导电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其特征在于:钝化层(8)可以是热生长氧化硅、用LPCVD方法沉积的氧化硅、热生长氧化硅与用LPCVD方法沉积的氮化硅的复合钝化层、用LPCVD方法沉积的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复合钝化层。
3.一种制造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的方法,其制造方法为:
a.在硅基片(1)抛光面上经1050~1200℃下湿氧氧化0.5~2小时生长作为掩蔽层的氧化硅膜,光刻形成一次扩散窗口,
b.将一次光刻好的硅基片(1)置于800~1050℃下预沉积30~200分钟,使其表面沉积浓度高于硅基片(1)的浓度(C1)且导电类型与之相反的杂质,形成第一PN结(2)以及第一扩散层(3),
c.将已形成第一PN结(2)以及第一扩散层(3)的硅基片(1)置于1100~1200℃的有氧环境下再分布扩散2~5小时,使第一扩散层(3)的最高浓度(C2)达1.5E17~8E17,与此同时沉积作为二次扩散的掩蔽层,并进行二次光刻形成二次扩散窗口,
d.将二次光刻好的硅基片(1)置于800~1100℃下预沉积20~80分钟,使其表面沉积浓度高于第一扩散层(3)的最高浓度(C2)且与之导电类型相反的杂质,形成第二PN结(4)以及第二扩散层(5),
e.将已形成第二PN结(4)以及第二扩散层(5)的硅基片(1)置于800~1000℃的有氧环境下再分布扩散30~90分钟,使第一PN结(2)与第二PN结(4)之间的距离(6)为0.5~10微米,第二扩散层(5)的最高浓度(C3)达1E20~2E21,
f.在两个PN结暴露于硅基片(1)的抛光表面(7)上沉积钝化层(8),对暴露于硅基片(1)表面的第一PN结(2)和第二PN结(4)实施覆盖,
g.在第二扩散层(5)的上表面以及硅基片(1)背面沉积金属导电层(9),完成金属化。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基片(1)为化学抛光片或机械抛光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平面型单向触发二极管芯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扩散方式为掩蔽扩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旭昌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未经绍兴旭昌科技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010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调质处理耐疲劳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新型多元合金沟槽衬板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