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气机转速可变换的涡轮增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3536.2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4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石磊;徐敏;邓康耀;王绍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7/12 | 分类号: | F02B3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气 转速 变换 涡轮 增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压气机转速可变换的涡轮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810203054.2,专利名称:涡轮中置时增压方式可变的涡轮增压系统,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排气管中的可控阀门一直处于高温环境中,容易造成阀门损坏,且在高温环境下阀门的密封也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压气机转速可变换的涡轮增压系统,使其压气机转速可以实现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排气管系也不会发生漏气情况。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压气机出气管、中冷器、进气总管、发动机、排气总管、涡轮、涡轮出气管、压气机连接轴、涡轮连接轴、转速转换箱、控制机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压气机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中冷器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出气管的出气口、进气总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进气总管的出气口、排气总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排气总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齿轮安装在压气机连接轴上,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均安装在涡轮连接轴上,第二齿轮的齿轮数小于第三齿轮的齿轮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转速转换箱安装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外部,控制机构与转速转换箱相连接。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轮数之比为2∶1,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轮数之比为1∶1。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利用控制机构可以实现三个齿轮之间的啮合切换。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利用控制机构使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压气机的转速和效率都较高,发动机进气流量较大,燃烧较好,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利用控制机构使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压气机转速较低,发动机进气流量较小,爆压较小,泵气损失较低,整机性能较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排气管系不带阀门控制机构涡轮增压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排气管系不会发生漏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压气机转速可变换的涡轮增压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压气机出气管,4、中冷器,5、进气总管,6、发动机,7、排气总管,8、涡轮,9、涡轮出气管,10、压气机连接轴,11、涡轮连接轴,12、转速切换箱,13、控制机构,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35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