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6787.5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3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蔡培崧;田运宜;林子朴;周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evice,LED)相较于传统光源,具有高效率、寿命长、结构坚固且高开关速度等优势,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显示器及各种照明设备,因此发展发光二极管光源为近年来的主流趋势。典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具有透明的封装罩,覆盖于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基板上方,以保护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其打线(bonding wire)不受外力或水气的破坏。然而,封装罩与基板之间常因为热作用或接合不良而产生剥离(peeling)现象,使得封装罩的保护作用丧失,对于组件的可靠度影响甚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发光组件;第一导线架,承载发光组件,与发光组件的第一端构成电性连接;第二导线架,与发光组件的第二端构成电性连接;至少第一抓取结构,形成于第一导线架上;至少一第二抓取结构,形成于第二导线架上;以及一封装罩,与第一及第二导线架接合,且包覆发光组件及第一与第二抓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根据一实施例,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平面示意图;
图3A为根据一实施例,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实施例,发光装置制造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基板
20a、20b:导线架
30:发光组件
40a、40b:导线
50a、50b:抓取结构
60:封装罩
60a:镜面部分
60b:基层部分
70:塑料带线芯片载体
80:封装罩
100:发光装置
200:发光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揭示一种发光装置以及其形成方法。为求简明,仅于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描述一个发光装置100,惟于实际制程中,可同时形成多个发光装置100。首先如图1所示,将一第一导线架20a与一第二导线架20b设置于一基板10之上。接着将一发光组件30安置于第一导线架20a之上,其中该发光组件可为发光二极管芯片。
第一导线架20a与第二导线架20b可以冲压(stamping)、电镀(electroplating)或是沈积方式形成。于安装发光组件30之前,可选择性的于第一导线架20a与一第二导线架20b表面涂上一层银胶或锡膏,以增加发光组件30与第一导线架20a之间的接合度,并可降低后续封装制程中第一导线架20a与一第二导线架20b与导线40a、40b之间的接触电阻值。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发光组件30为一发光二极管组件。
接着如图2A所示,分别于第一导线架20a以及第二导线架20b上形成导线40a、40b以及多个抓取结构50a、50b。其中导线40a的一端与第一导线架20a接合以形成电性连结,另一端则与发光组件30的一端子电性连结;导线40b的一端与第一导线架20b接合以形成电性连结,另一端则与发光组件30的另一端子电性连结。抓取结构50a的两端皆与第一导线架20a接合,抓取结构50b的两端则皆与第一导线架20b接合。图2B为图2A中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导线40a、40b以及抓取结构50a、50b皆可以打线机(wire bonder)形成,可以使用金、铜、铝等材料构成。于部分实施例中,抓取结构50a、50b可为线状,带状(ribbon),或片状(slice)。于部分实施例中,抓取结构50a、50b的外观可呈现圆弧型或具有弯曲角度。应注意的是,于发光组件操作时,由于抓取结构50a的两端皆与第一导线架20a接合,而抓取结构50b的两端则皆与第二导线架20b接合,因此抓取结构50a与50b的两端皆为等电位,并未有任何电流通过其上。
接着形成一封装罩60于基板10之上,覆盖发光组件30、第一导线架20a与第二导线架20b、导线40a、40b,以及抓取结构50a、50b。其中抓取结构50a、50b与封装罩60接合,以形成发光装置100,如图3A所示。图3B为图3A中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67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学物理用黑板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快递人员用笔